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寧死不當俘虜百餘紅軍跳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0 17:54:48


  1934年4月,蔣介石調集五十萬大軍對中央根據地的廣昌地區大舉進攻,拉開了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的戰役。由於“左”傾領導的錯誤指揮,紅軍戰鬥連連失利,先後失去了廣昌和廣昌以南的高虎腦、萬年亭等。眼看根據地面積越來越小,當時的中央在7月派出北上抗日先遣隊(尋淮洲、粟裕領導的紅七軍團)後不久,又於8月派紅六軍團從湘贛、湘鄂贛根據地向西突圍,先期轉移,並要他們到黔東來聯繫夏曦、賀龍、關向應帶領的紅三軍及其創建的黔東革命根據地。10月,中央紅軍在失去寧都、興國之後,也撤出中央蘇區,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線向西轉移。

  紅六軍團的領導由中央代表任弼時、軍團長肖克、政治委員王震和參謀長李達等組成。軍團下轄十七師三個團(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團)和十八師三個團(第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團),共9700多人。紅六軍團在到達貴州甕安、餘慶時,因五十四團團長趙雄犧牲,未重新任命,其時實際僅五個團。10月4日,軍團部到達甕安的猴場後,遵照中革軍委的指示,改變原向西、向北的進軍路線,改向東,朝著石阡、江口方向挺進。

  此時,蔣介石已調集湘軍李覺、桂軍廖磊和黔軍王天錫率領的24個團進駐鎮遠、黃平、施秉、石阡等縣,對紅六軍團進行圍、追、堵、截,妄圖將紅六軍團擠壓在烏江以南的狹長地帶加以殲滅。烏江自古為天險,對岸又還有萬式炯、侯之擔的四個團把守,數千紅軍要想北渡烏江幾乎沒有可能。另外,中革軍委也電令六軍團不得北過烏江,只能往東向江口方向運動。這一運動方向完全在國民黨湘、桂、黔軍的預料之中,紅六軍團實際上是在往國民黨軍的包圍圈中鑽。

  當時,中革軍委對湘、桂、黔軍的布置並不清楚,還接二連三電令紅六軍團向東。六軍團也對敵情不甚了解,毫無戒備地向東推進。十七師前部進至石阡縣甘溪時,還十分從容地布置宿營。當發現敵情後又未及時向軍團部報告,軍團部未下達命令作戰鬥準備。當桂軍廖磊部發起進攻時,紅軍毫無準備,很快被敵截為數段。面對後有追兵、前有阻敵的情況,各部隊倉促應戰,向北轉移。由於紅軍人生地不熟,向北進入了十分危險的地勢。此間地形複雜,山高坡陡,溝深崖絕,加上國民黨軍的反動宣傳,當地百姓對紅軍一無所知,甚至輕信敵人的話,見紅軍來就躲避。

  紅軍在甘溪一役損失1000人以上。進入大山,糧食、彈藥都發生困難,加之水土不服,又誤食桐油,自然減員也十分嚴重。在這種情況下,紅六軍團領導曾向中革軍委請示,擬拋棄輜重,分兩路突圍。中革軍委複電,不同意分兵,軍團領導只好帶著部隊左衝右突。往北有烏江天險,往西有黔軍把守,往南有桂軍阻擊,往東又有湘軍截攔,軍團領導只好決定再走甘溪,向南突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