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陸傳傑:在一張張日本老地圖中讀出台灣故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13 00:21:35


陸傳傑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攝)
  中評社台北7月13日電(記者 方諾妮)台灣文史作家陸傳傑拉了一個裝滿資料的小行李箱到台北中評社辦公室受訪,話不多,圓圓的臉,談起地圖,雙眼炯炯有神。他在新作《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一書,以特殊的分類地圖角度,來解讀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真相。陸傳傑說他的地圖解讀不是意識型態,而是從台灣的角度看歷史,追求歷史本質的呈現。

  1959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的陸傳傑,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業,曾任記者、《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熱中收藏老地圖,從中進行文史研究,著有《裨海紀遊新注》、《南管賞析入門》、1992年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圖說台灣地名故事》、《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航向台灣---台灣舟船志》及《隱藏地圖中的日治台灣真相—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等書。
 
  陸傳傑告訴中評社,他個人對地圖有偏好,在《大地地理雜誌》擔任總編輯時常接觸地圖。他認為地圖是一種高成本的技術,製作地圖需要收集資料、繪製、印刷,它的成本往往高於書籍,而地圖呈現的可信度也比文字書籍高。為什麼會寫這本書?他說有次訪問“瑠公圳分屍案”的受冤者,在閱讀檔案時,發現當年的軍警、媒體在偵辦和報道上,連屍體發現的位置是否為瑠公圳都不清楚!

  瑠公圳對早期台北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但台北市民能指出瑠公圳具體位置的卻沒幾人,社會對生活環境的無知讓陸傳傑覺得不可思議。為了瞭解真實的瑠公圳,陸傳傑用盡各種方法尋找相關地圖,瑠公圳也成為他進入日本時代繪製台灣地圖領域的起點。

  在台灣地圖資源中,日本人畫的地圖最多,當時日本人繪製地圖的水平不見得是最好的,但是這個民族有繪製地圖的“癖好”。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之後,基於統治和發展產業的需求,繪製了都市計劃、鐵公路、軍需產業、水利設施、族群人口等各式各樣的台灣主題地圖。陸傳傑深入解讀日本所留下的地圖遺產,援引參照大量的田野調查與古籍文獻,抽絲剝繭後追溯出日本在台灣進行的統治進程與生產建設等各方面的情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