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築牢“抗戰史觀”為“讓歷史說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05 10:36:53


  中評社香港8月5日電/考古學中,有“地層”之說。如同文明的遺跡,人類的歷史同樣是一層叠壓一層,在歲月的淬煉下,積澱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心靈地層”,塑造了共同的記憶、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品性。

  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時間節點的臨近,再次觸發人們對當代中國精神脈絡的深沉思考。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回顧和思考抗戰歷史之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正確歷史觀”“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面對延綿不斷的時間長河,如何溫故而知新、彰往而察來?如何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歷史觀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不僅僅取決於我們有什麼樣的歷史,更取決於我們如何理解與把握歷史。有史實,還要有正確的史識,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秉持“一切事件皆巧合”的偶然論,怎麼能理解“人心向背定興亡”的鐵律?抱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循環論,又怎麼能看到“於曲折反覆中進步”的大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歷史說話”,正是要在歷史中發現規律、涵養智識,以正確的歷史觀奠定中國和世界走向未來的基礎。

  “我們根本沒有想到要懷疑或輕視‘歷史的啟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恰如恩格斯所言,人類社會的一切——國家、民族,文化、文明,無不是在歷史的打磨中成形。我們為什麼要舉行閱兵儀式,重溫抗戰勝利的光榮時刻?我們為什麼要加強歷史研究、史料收集,保存最珍貴的民族記憶?正是因為這一偉大勝利,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歷史根基的重要一部分。築牢我們自己的“抗戰史觀”,為的是“讓歷史說話”,接收時間深處激蕩著的“復興密碼”;為的是擎起歷史的火炬,讓它照亮前行的路。

  文天祥有詩雲:“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說的是春秋時代的兩個史官秉筆直書,在書於竹帛之際弘揚天地正氣。孔子著《春秋》,“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讓《春秋》這部史書,成為評價人與事的標準。從這個角度看,準確書寫歷史、正確認識歷史,正是一種汲取過去教訓、防止悲劇重演的巨大約束力。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