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南島語族的起源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2-15 00:27:00


 
  南島語很可能來自於中國大陸

  “中國學說”的宣導者為淩純聲先生,他從中國古藉中去尋找東南亞各民族的來源。他在著作《東南亞古文化研究發凡》中認為,東南亞古文化圈分佈的區域,除了包括東南亞的半島和島嶼,還有中國大陸的部分,即北起淮河秦嶺,東達於海,橫過中國中部和南部,西經滇緬,而到印度的阿薩姆。這一廣大區域又可分為三個副區:大陸區、半島區、島嶼區。東南亞古文化起源於中國大陸,向南遷移,和當地文化混合,其後又有其他文化傳入,因此各區的文化層次不同。淩先生主要根據文化的特質與古史的記載,特別是第三世紀初葉三國時東吳沈瑩所著的《臨海水土志》④一書的記載,來證明台灣土著民族與古代閩越人是同一文化系統的民族,即台灣土著並不是新入的馬來系,而是在古代與原來廣義的苗族為同一民族,居於中國大陸長江之南,屬於同系的越濮(或越獠)民族,今稱之印尼或馬來族。⑤另外,淩純聲還認為,從文化的特別質上來看,台灣的土著,保持著東南亞古文化的許多特質,如:獵首、文身、缺齒、拔毛、口琴、織貝、卉服、貫頭衣、腰織紡織、父子連名、親族外婚、老人政治、年齡分級、靈魂崇拜等。

  “中南半島學說”的代表者柯恩於1889年發表《斷定馬來亞波利尼西亞民族起源地的語言學證據》一文,使用語言古生物學的方法,比較了遍佈各地區的一百多種南島語言,得到初步的結論為:南島民族起源地若不在印尼就在中南半島的東岸,最北到中國的南疆,在北回歸線以南;最南部會超過爪哇,大約南緯八度。⑥這說明“中南半島學說”也認為南島民族起源地可能發自北回歸線以南的中國大陸。

  儘管有各種說法,但自從施得樂(Shutler)與瑪律克(Marck)在1975年發表論文《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Horticulturalists》後,台灣是南島語最有可能的發源地之說法,就逐漸被國際學界所接受。特別是在Peter Bellwood於1991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發表此問題的相關論文後,“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這一個陳述,幾乎已經成為多數學者的共識。

  如果確定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是否意味著台灣原住民與中國大陸諸人種沒有血緣上關係呢?施得樂(Shutler)與瑪律克(Marck)的論文《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Horticulturalists》(1975),在南島語族的親屬關係上採取了卞尼德(Paul Benedict)的學說,認為南島語族與Kadai語族(包括海南島的黎語、大陸上的Kelao等等語言)及傣語群像親屬關係。以上三個語群的共同起源地,在中國南部這個觀點“似無辯駁的餘地”。施氏與馬氏得到的結論為:傣、Kadai、南島的共同母語的起源地在亞洲南部,即華南與中南半島北部一帶,大約西元前一萬年。這三個語群的共同母語社會(proto community)可以跟貿平與繩紋陶文化連起來。西元前九千年之後從母語分裂的一支,即古南島民族,可能就已遷移到台灣來。古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有三種可能:(一)台灣,(二)南洋群島,(三)其它地方(例如華南)。他們認為以台灣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為較好,理由有二:(一)台灣燒山林開墾的時代最早而且有繩紋陶文化的傳統,(二)離大陸傣與Kadai地區最近。如果起源地不在台灣,那就難以解釋為什麼這裡很早就有園藝。總而言之,根據考古的證據、南島語最紛岐的地區以及地理上最接近相關(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區,這三者都顯示最佳選擇為:台灣是南島民族起源地。這雖不是絕對的,卻是最佳的解釋。⑦施得樂與瑪律克的學說如果能被大多數人接受,那就更盡一步說明,台灣原住民在遺傳學和語言學的分類上,儘管屬於南島民族(Austronesian),但卻很大可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麥克羅尼西亞”本為一種臆測之說,“西新畿內亞學說”學說是從語言語音學來探討台灣是否是南島語族的發源地,其並沒有確定台灣為南島語的發源地。而其它四種學說中,全部斷定台灣的原住民,可能與南中國大陸的有著密切關係。特別是普遍接受的“施得樂與瑪律克的學說”,即認為台灣為“古南島民族”的發源地,但不論從遺傳學還是從語言學,很大可能是來自於中國大陸。故利用“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之說,來證明台灣原住民與中國大陸沒有任何聯繫的說法,完全是有目的政治操弄。

  註釋

  ①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htm。

  ②http://proj1.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_1.htm。

  ③http://proj1.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_4.htm。

  ④地方誌,可能是記述台灣風土人情的第一部著作。作者沈瑩,三國時吳人,曾任丹陽太守。《臨海水土志》是臨海郡的地方誌,該郡的範圍北起浙江寧海、天台,南到福建的羅源、連江。書中描述了當時“夷州”的地理位置、氣候及島上“山夷”的生活及風俗習慣等情形。根據該書所記載的“夷州”的位置,是在臨海郡東南方二千里的海上,與台灣的地理位置大致相合。因此人們認為該書所記載的“夷州”應當是今天的台灣。《臨海水土志》一書現已失傳,只能從宋代的《太平御覽》的“四夷部”中,看到部分的殘篇。參見:《台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2006年,第9頁。

  ⑤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_2.htm。

  ⑥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_3.htm。

  ⑦http://www.sinica.edu.tw/~pingpu/museum/linguistics/htm1/AN_1_2_2_1_6.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6年1月號,總第21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