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台灣中小學文史課綱潛藏的問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8-12 00:28:10


表2
表3
表4
表5
 
  二、課綱時代

  九年一貫課綱後,國中已無單獨的歷史課綱,而以涵括歷史、地理、公民的“社會領域課綱”取代。〈課程目標〉舉例如下:

  1.瞭解本土與他區的環境與人文特徵、差異性及面對的問題。
  4.培養對本土與國家的認同、關懷及世界觀。

  而由〈課程目標〉發展出來的〈分段能力指標〉就決定了實際的教材。所以在杜正勝部長“同心圓史觀”主導下,歷史課程舉例如下:

  2-3-1認識今昔台灣的重要人物與事件。
  2-3-2探討台灣文化的淵源,並欣賞其內涵。
  2-3-3瞭解今昔中國、亞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2-4-1認識台灣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2認識中國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2-4-3認識世界歷史(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的發展過程。

  按照這種思維邏輯,編寫的歷史材料聚焦本土,且與中國分割處理。(以2003課綱為例)

  (表2)

  三、課綱微調事件

  (一)2007年陳水扁政府時代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委託以台獨為核心宗旨的“台灣歷史學會”完成一本300頁的《海洋教育與教科書用詞檢核計畫》,並發給所有編篡教科書的書商,要求“遵照使用”時,這本書就足以說明一切。它檢核哪些用詞呢?

  △不客觀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例如:將孫文(孫中山)稱為國父或應稱日治時期卻稱“日據時期”。

  △自我矮化為地區或主體意識不清:例如:使用“台灣地區”、“全省各地”或是“兩岸”等用詞。

  △對中國的稱呼未反映歷史事實與政治現況:例如:應稱中國卻稱“大陸”、“中國大陸”、“中共”等。

  △台灣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政權時期的敘述,對中國的地名、歷史朝代、特定人物等,未加注國名:例如:使用“今山西省新絳縣”未加“中國”一詞,或是“春秋戰國時代”。

  △敘述日治時期台灣的人、事、物,卻使用大清帝國、中華民國紀年:例如:大正五年,使用民國十六年等。

  △對於特定詞彙的使用不夠精確。例如:指稱中國特有的文物、文字、書畫、戲劇、詩詞等,卻使用“國字”、“國畫”、“京劇”、“古典詩詞”等詞彙。或是敘述時間或物件泛指中國古代或是古代之人,卻用“歷史上”、“古時候”、“古代”、“上古時代”、“老祖宗”、“古人”、“先人”、“先民”等詞彙。

  全書三百頁,主要就是針對各版本教科書,檢核那五千個用詞,條分縷析,務求周密。舉例如下:

  (表3)
  (表4)
  (表5)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