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關係長遠發展和挑戰前瞻
http://www.CRNTT.com   2018-01-14 00:17:15


 
  中美關係長遠發展的路徑探索

  美國始終是中國外交的重要對象,關係到中國和平發展的外部環境,是中國與世界良性互動的一個關鍵因素。兩國需著眼長遠,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最起碼,讓這個世界不再一分為二或者一邊倒,而是推動東西方文明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砥礪中比肩前行。

  一是堅定合作信心。中美關係發展至今,無論是雙邊經貿規模還是共同戰略利益,已然“大到不能倒”,兩國結成“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保持合作是歷史使命。正因如此,習主席在特朗普訪華時向其指出,“對中美兩國來說,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事實上,在中方積極引導之下,特朗普就職後在對華政策上學習曲線明顯,中美關係迅速穩定下來,成為今年特朗普外交中為數不多的一個亮點。面對國際和地區安全形勢,特別是棘手的朝核問題,中美明確表達通過合作解決重大問題的決心和信心,將有助於增強中美關係的可預期性,避免相關國家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並回答世界對於和平的關切。保持合作,理應是中美的大國擔當。

  二是塑造平等對話的地位。隨著中國同外部利益融合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和深度,中國需要與在國際秩序中佔據最重要主導地位的美國加強互動,在雙邊關係及國際事務中主動謀取更大的發言權。今年來,中方主動提出中美經濟談判“百日計劃”,展現了對待中美關係議題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塑造的姿態;坦言做自由貿易的積極宣導者,對待中美分歧不是含糊其辭,而是拿出了態度;大力推進全方位的高級別對話機制,把中美合作從經濟維度向更廣濶的綜合維度擴展。從根本上說,中美之間不是敵人,但兩國歷史文化、政治傳統、思維習慣和外交風格迥異,溝通缺位容易造成誤解。例如,由於戰略文化差異,美方傾向於把中方解決問題的真誠和善意解讀為更大的讓步空間,中方則容易把美方的咄咄逼人視為得隴望蜀而拒絕屈服。中美都應以更具包容性的文明視角和更具遠見的戰略思維,超越歷史傳統、文化語言、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等障礙,在平等的交鋒交流中實現共存和共同發展。

  三是重申開放承諾。中美都是全球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變數,兩國在開放的世界經濟中彼此既有博弈,也有共同利益。美國本是現行國際秩序特別是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主要締造者和受益者,但它面對世界經濟轉型之困,未能充分改革和調整自身,飽受經濟失望和政治沮喪之苦,進而把矛頭指向全球化,轉向退避自保,同時卻要求中國保持對外開放,向它提供更大的市場准入。中國從全球化現狀和自身發展經驗出發,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既是解除美方對於中美合作的顧慮,也是對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四是探索共贏之路。美國國內一些人把中美經貿關係當作零和交易,人為割裂經貿利益得失,這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美國政治邏輯中慣有的二元對立、非友即敵、非合作即對抗等觀念,它們已經越來越與全球平衡發展的步伐不合拍。實際上,中美經貿往來的本質是互利共贏。例如,美方想減少對華貿易逆差,中方想從美國進口更多高附加值產品,這二者之間是互補的,完全可以互利合作。隨著中國加大力度從美國進口液化天然氣、波音飛機以及牛肉、大米等農產品,雙邊貿易的平衡化發展已經取得可喜勢頭。根據美方最新資料,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已經從9月份的280.8億美元下降到10月份的266.2億美元。經貿關係如此,兩國關係也如此。中國和平發展的道路與美國息息相關,“讓美國再次偉大”的道路也途經北京。中美利益格局變化意味著雙方務必運用增量思維,做大共同的蛋糕,有取有予,做一定利益調整、切割和交換,實現共贏,這正是中美關聯式結構性調整的要義。

  中美關係長遠發展的關鍵挑戰

  對於中美關係而言,一次高訪難以化解諸多深層次難題,關鍵性的挑戰仍然存在。隨著中國發展站到一個新的歷史方位,這為新時代中美關係的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第一,實現中國夢與美國夢的對接。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作為中華民族價值體認和價值追求的中國夢理念,並希望把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傳遞給世界各國人民。可以說,中國夢的國際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政治制度的生命力和經濟增長的活力,以及為世界經濟復蘇做出的巨大貢獻。由於它畢竟打破了“華盛頓共識”的神話,客觀上凸顯了美國夢的失色,一些美國政客和選民出於政治偏見或誤解,把本國的經濟困難特別是分配制度不公這筆賬算在中國頭上,把中國夢視做對美國夢的挑戰。例如,特朗普訪華期間,中美企業共簽署涉及34個合作項目、金額達2535億美元的經貿合作協議,這本是兩國企業從互利共贏出發取得的合作成果,一些美國媒體卻迅速給出負面評價——“數字大,實質少,多數協議不具約束性”。中美需要找到連通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管道,例如在“一帶一路”框架下開展合作,讓事實說話,實現中美戰略對接,打造共同發展。

  第二,破除地緣政治博弈的慣性。中美關係每逢重大外交安排,美方必有私下的配套動作,這已成規律。特朗普11月初訪華也不例外,出現了重提“印太戰略”聚焦對華競爭以及邀請台灣方面蔡英文對美國“過境訪問”等一系列干擾因素。這表明,美方仍有強大的地緣政治認知和行為慣性,在地區議程特別是政治和安全議題上,競爭的傾向強於合作。由於中美在地緣政治和安全議題上立場差距大,政策協調難度大,而兩國做出任何重大決策和行動都會觸動地區乃至國際格局,形成新的互動方式,確立新的規則,進而奠定各自在新秩序下的地位與作用,因此,中美在地緣政治層面呈現的膠著狀態恐將持續相當長時間。這期間,兩國進行相關政策評估和抉擇都需極其審慎,避免被冷戰思維綁架,應拿出正視現實的基本態度,為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負責,讓中美關係往前走,和平本身就是中美關係發展能給世界帶來的最大公益。

  第三,在意識形態競爭中走向互鑒、融合。特朗普訪華前夕,白宮幕僚長凱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說,“中國不是美國敵人”,“中國政府的體制看來適用於中國人民。”這種相對客觀、理性的觀點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美國輿論中。近年來,美、歐等受結構性問題困擾,經濟發展失速,社會矛盾尖銳,民粹主義和分裂主義崛起,國家陷於內部紛爭和分化。事實表明,西方民主並非能解決問題、建構共識和培育政治共同體的天然美好制度;而中國政治和文化所包含的民主思想能否被世界所接納,仍然要看中國能否跟上時代發展,在表達對本國本民族發展和利益關懷的同時,也體現出對世界和人類共同發展利益的、充分的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意識形態之爭不至於演化為像冷戰時期美蘇之間那種壓倒一切的對抗性質,避免那種毀滅性的“相互埋葬理想”,那麼,中美在意識形態碰撞、交流中走向互鑒、融合不失為探索未來國際秩序的一條可行道路。

  結 語

  總的看,伴隨中美之間利益深度交融,關係出現摩擦也在所難免。甚至可以說,兩國之間對話、交流與合作的機會越多,暴露的分歧就會越多。而中美關係的長期發展軌跡表明,它始終在曲折和困難中前行,有時是逆水行舟,但依然建立起雙邊關係的紮實基礎。中美構建新型關係畢竟不同於歷史上的大國興衰輪替,中國需要加大對美國接觸的主動性,從戰略高度引導,從實際利益中夯實合作。歸根結底,中美關係的長遠發展將在相當程度上依靠兩國的實踐來界定,實踐先行,成果檢驗,理論跟進。引領中美關係的長期穩定健康發展將是中國以自身發展惠及世界的一項重大舉措。

  註釋

  ①Erin McPike, "Transcript: Independent Journal Review's Sit-Down Interview with Secretary of State Rex Tillerson," March 18, 2017, http://ijr.com/2017/03/827413-transcript-independent-journal-reviews-sit-interview-secretary-state-rex-tillerson/。(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5日)

  ②Press Availability, Rex W. Tillerson,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DC, June 21, 2017, https://www.state.gov/secretary/remarks/2017/06/272103.htm。(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5日)

  ③Robert Kuttner, "Steve Bannon, Unrepentant," August 16, 2017, http://prospect.org/article/steve-bannon-unrepentant。(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5日)

  ④GDP per capita (current US$), All Countries and Economies,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PCAP.CD。(上網時間:2017年11月15日)

  ⑤Understanding the US-China Trade Relationship, Prepared for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by Oxford Economics, January 2017, p.4.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12月號,總第240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