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劉占虎:認識新時代文化創新發展的時空坐標
http://www.CRNTT.com   2017-12-02 11:35:37


 

  其三,守“中”過之,鑒“西”不足,過於堅持民族的特殊性而難以吸收先進的西方文明,進而影響對現代人類文化的“兼容並蓄”。就文化的生成結構而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表達的是文化多樣性的內在結構特質。西方文化的形成同樣具有歷時性和空間性的特征,因為經過歷史的萃取而具有不斷朝向未來的可能性,因為生成於既定的物理場域而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現代西方文化代表著人類工業文明時代的精神成就,在開啟現代性,尤其是在創造豐裕物質財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代表著人類農業文明時代的精神成就,在建構有序公共秩序方面積澱了獨特的智慧資源。“西學東漸”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但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拒絕一切營養價值的資源。整體理解並合理借鑒現代西方文明的積極成果,可以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必要的參考和鏡鑒。

  其四,居“中”不足,唯“西”過之,過於追求發展的現代性而難以激活本土的優勢資源,進而影響對現代西方文化的“食洋不化”。從文化生成的“歷時性”來看,現代西方文化是與工業文明的產生和發展相伴隨的,是開啟現代性的觀念文化形態。然而,我們不能無視這一“未完成的事業”所潛在的困境和不足,進而簡單地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申而言之,“崇洋媚外”往往與“食洋不化”是相伴生的。凡事都有對立與統一的兩面,欲思其利,必慮其害。學習和借鑒西方先進文化,既要辯證看待西方國家在現代化中的“西方貢獻”及其地域特色,也要整體觀照當代中國在探索現代化道路中的“中國方案”及其世界意義。如果唯西方至上,那麼很容易迷失自我存在的本根,也就容易消弭“洋為中用”的承載主體,消解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體意識和本土優勢。

  如上四種“偏執一端”的認知取向,既不符合時代發展潮流,也不契合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繁榮的國情實際。探索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新坐標”的過程,本身也是調試“舊站位”的過程,這正是否定辯證法在文化創新邏輯上的應然體現。

  新時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

  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新時代需要堅持文化自信,進行新的文化創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需要在新時代的“坐標軸”上進一步優化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實踐路徑。

  其一,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核心發展目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也是先進文化的創造者和享有者。文化是屬人的,也是為了人的,所謂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人民群眾既是“化”的主體和源泉,也是“化”的對象和目標。專門從事精神生產的理論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本身也是來自人民群眾,從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中汲取精神力量,進而形成服務於人民的文化產品。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長。新時代文化建設和發展工程,要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著力點,將來自人民的文化成果惠及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創造中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