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保護長江亟待整合多部門監測站網與共享數據
http://www.CRNTT.com   2018-11-05 10:01:46


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由農業農村部發起、多部門及沿長江流域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參與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11月3日至4日在湖北武漢舉辦。論壇上,多名專家呼籲,長江生物資源保護亟待共同推動監測站網整合,實行數據共享。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流域水生生物4300餘種,其中170餘種為流域特有,系我國重要的水生生物基因寶庫。然而,受人類活動等因素影響,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數據顯示,“長江女神”白鱀豚於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滅絕;“淡水魚之王”白鱘近十幾年未見蹤跡;“水中大熊貓”中華鱘每年到達長江的野生種群數量,從20世紀70年代的萬餘尾降至如今的不足百尾;“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從20世紀90年代的2700餘頭,降至目前的約1000頭……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面對日益複雜的生態環境問題,農業農村部、水利部、生態環境部等持續開展探索實踐。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馬建華介紹,長江委通過整合專業監測資源,建立了覆蓋4500個監測斷面的水生態環境監測站網,研發了魚類水聲學、環境DNA檢測等新技術,提升涉水綜合監測能力。目前,長江委編制了《長江流域綜合監測站網規劃》,正實施流域管理水利綜合監測站網建設。

  “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也在開展相關監測。”馬建華表示,建議共同推動監測站網整合,在統一規劃指導下,分工負責、強化監測。

  “已有的相關監測數據及成果,分散在相關部門。”在馬建華看來,需共同推動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水資源、水環境、水生生物調查或水生態監測等方面的技術數據和業務信息共享及成果應用,為長江水生態保護提供基礎信息支撐。

  “建設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大數據監測平台,是保護長江的必然選擇。”來自中國工程院相關人士的發言亦稱,基於互聯網、運用大數據整合各方資源,可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重要支撐,需推動環保、農業、水利、林業、氣象等多部門監測數據的公開、共享。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國際淡水項目首席科學家戴維·蒂克納博士也建議,“加大對流域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的資源調查的投入,建立更全面的河湖及濕地保護監測系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