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游離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及其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1-26 00:12:41


表1:台灣與韓國產品在主要市場佔有率的消長情況
 
  2.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進程的落後

  如上所述,21世紀以來,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迅猛,與此鮮明對比的是,台灣參與經濟整合進程的步履維艱。據WTO資料,截至2013年底,除薩爾瓦多、洪都拉斯等台灣所謂“邦交國”與台灣簽署的4個政治性為主的一體化協議外,台灣在全球範圍內衹有與中國大陸(ECFA)、新西蘭和新加坡簽署了3個自由貿易協定。而與台灣經濟發展相似的韓國,則在全世界範圍內構建了遍佈其交易夥伴的16個FTA,取消了大部分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⑥截至2013年1月,亞太地區21個成員國和地區FTA總數為232個,平均每個成員國或地區簽署的貿易或FTA達到10個以上。台灣經濟主管部門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6月,台灣FTA出口覆蓋率僅為9.68%,而同期台灣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FTA出口覆蓋率為37.95%,新加坡則為70.69%,日本也達18.21%。⑦台灣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確實大大落後。更嚴重的是,由於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的問題,2014年之後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步伐基本停滯了下來。台灣經濟與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所產生的割離越來越嚴重,而這種割離必然會對台灣經濟造成極大的衝擊。

  三、游離於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台灣的衝擊

  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已成為當今亞太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一大主流對外經濟關係的形式,而台灣總體上卻越來越遠離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潮流。因此,在多數國家及地區從區域經濟合作中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與福利之際,台灣所遭受的損失日益增大,經濟轉型升級的障礙更加突顯。

  (一)市場空間縮小導致經濟邊緣化

  台灣游離於經濟一體化浪潮之外受到的衝擊首先表現在區域經濟整合效應帶來的對其市場空間的衝擊上,一方面一體化區域經由貿易轉移造成對台灣貿易擠出;另一方面由於台灣未能參加到相應的區域一體化組織中從而不能享受其貿易創造所帶來的市場擴張的好處,二者的後果便是台灣經濟發展所需的市場空間日益縮小,經濟邊緣化危機加劇。

  在貿易擠出效應方面,由於游離於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潮流之外,台灣受經濟結構相似的國家及地區衝擊最為明顯,這其中韓國是典型的代表。韓國與台灣的進出口結構以及交易夥伴多有相似性,根據台灣和韓國兩地的統計資料顯示,按照2013年至2014年3月15個月的平均值,韓國和台灣位列前5的出口地均為中國大陸、美國、日本、新加坡以及香港地區,而位列前4的進口地則均為中國大陸、美國、日本和沙特阿拉伯。而中國大陸則分別是兩地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地區,反映了韓、台兩地在國際貿易夥伴中極大的相似性。而在貿易商品結構方面,二者出口商品的前五位有60%重合,最大宗都是機電產品;從對大陸出口主要商品的構成看,二者出口大陸商品的前10位重合度高達90%,機電產品仍是最大宗。可以說韓國在國際貿易領域是台灣最直接的主要競爭對手。21世紀以來,韓國相繼與新加坡、東盟、美國以及歐盟等主要交易夥伴簽訂FTA,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其與相關交易夥伴之間的貿易壁壘。如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在2010年已經免除了雙方90%產品的關稅;而2012年簽訂的韓美貿易協定則規定在生效後3年內逐步取消95%產品的關稅,2011年簽訂的韓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也規定在協議生效的5年內逐步免除98.7%的貨物貿易的關稅。2015年韓國與中國也正式簽訂了FTA。而相應面對這些主要交易夥伴,台灣則面臨著2%-25%不等的關稅水平。相較韓國而言,台灣在國際貿易領域明顯必須多承擔更多的成本費用,從而對其對外貿易帶來相當數量的額外負擔。⑧

  在上述背景下,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落後導致市場空間縮小從所謂“隱憂”明顯轉變為現實的衝擊。據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評估,美韓FTA生效後,台灣對美出口有3244項非零稅產品,約118.39億元對美貿易額將受到衝擊,占台灣對美國出口比重達34.1%。⑨從實際狀態來看,2012年與2013年,台灣對美出口分別下降了6.15%與2.38%,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相應下降至1.71%與1.67%;而同期韓國對美出口則分別增長3.94%與5.66%,韓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相應上升至2.59%與2.75%。2015年之後,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有率持續在2%以下徘徊,而韓國則持續超越3%(參見表1)。

  類似的貿易排擠效應在東盟市場也表現得十分明顯。如表1所示,2008年時,台灣與韓國產品在東盟的市場佔有率大致相當,均為4%多,而2017年,台灣的市占率僅略升為5.71%,韓國則大幅升到7.92%。

  在主要交易夥伴市場佔有率的持續下降,導致台灣在全球出口中的比重相應明顯落後。1993年台灣和韓國在全球出口中所占比重都為2.3%左右,然而,2017年台灣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降至1.8%,全球排名第18位;而韓國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升至3.2%,排名為第6位。⑩

  台灣游離於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之外,不僅遭受上述貿易擠出效應的衝擊,同時也喪失了享受區內貿易創造效應所帶來的貿易和經濟增長機會。仍以韓國參與FTA為參照。2006年3月韓國與新加坡FTA生效以來,韓國對新加坡的出口增加了2.8倍,而台灣的增加額則衹有1.3倍;2011年7月韓美FTA生效以來,韓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0.3倍,而台灣則下降0.14倍;而同期韓國-歐盟FTA生效以來,韓國對歐盟出口增長0.05%,而台灣則減少了0.08%,幾乎所有韓國簽訂FTA的國家其出口額都保持增長,而台灣則不僅增長緩慢,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貿易的負增長。⑪這一方面包含了韓國FTA對台灣貿易的轉移效應,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台灣由於沒有參與FTA協定所造成的損失。

  顯然,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落後差距持續擴大已經明顯衝擊台灣產品國際競爭力,影響出口增長,進而拖累整體經濟增長,使台灣經濟整體的邊緣化危機日益加劇。台灣相關機構的研究也證實了台灣由於無法加入FTA對經濟所造成的損失。據台灣經濟研究院估計,台灣僅是被排除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外,經濟就將衰退0.15%,GDP下滑0.36%。而中華經濟研究院模擬分析也得出台灣的GDP將會下降0.2%的類似結果。⑫

  (二)游離一體化造成生產和創新邊緣化

  區域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開放性貿易投資以及經濟技術合作通過全球創新專業化、更激烈的競爭和更廣大的市場三種渠道給參與經濟一體化的地區帶來技術溢出效應並激勵其不斷創新。而台灣由於以政治意識形態主導、保護主義理念盛行,在全球化經濟與區域化的參與中逐漸喪失活力,並同時喪失了創新的活力,在全球生產和創新中不斷邊緣化。

  台灣生產和創新邊緣化最典型的事例,即是台灣半導體產業進入21世紀後的相對沒落。事實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並在上世紀90年代佔據眾多市場領先地位的發端正是台灣當時積極尋求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機會,承接美國和日本技術發展從而成功把握全球互聯網經濟機會的結果。也正是這種和全球經濟的緊密聯動使得2001年“互聯網泡沫”發生後,台灣經濟增長率一度跌為負值。然而在此次泡沫之後,互聯網整體行業並未因此沉淪,而是在全球範圍內進入研發週期,並在2010年前後再次引發互聯網經濟熱潮,其後在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為基礎的新一代互聯網模式下催生了諸如移動和可穿戴智慧設備、社交網絡、大數據運算以及互聯網金融等一批新的產品和思想。這一方面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為全球經濟帶來了眾多的機會和巨大的財富。⑬然而,台灣則在21世紀進入了政治意識形態和地區保護主義思維主導的時期,基本上在整個10多年之間遠離世界市場的整合,因循過去發展計算硬件的舊思路,從而在新一代互聯網經濟在全球興起之後幾乎毫無作為,而台灣的整體經濟也隨著唯一的支柱產業半導體產業的無作為而逐漸陷入衰退的窘境。台灣創投業經理人針對台灣這10多年來在半導體行業的落後不無痛心地指出,“過去我們組裝生產一台個人電腦,整個產業鏈可以獲得100美金左右的利潤,但今天的智慧手機與平板,衹能貢獻不到10美金的產業收益。當全球智慧手機年出貨量已經超過桌機加上筆電,當平板已經超越個人電腦成為主要上網工具,台灣過去隨著個人電腦產業的高經濟成長率,自然被迫停滯。”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韓國、中國大陸等開放發展的經濟體則積極把握互聯網時代的新機會,在移動終端、社交網絡、搜尋引擎等眾多領域不斷形成新的世界品牌,也帶動了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與世界整體發展潮流相比,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在生產模式和創新領域嚴重邊緣化了。而以這些產業為主導的台灣經濟也因此遭受了極大的衝擊。

  除了落後於互聯網行業之外,台灣創新邊緣化的問題也存在於其對未來產業發展的判斷上。隨著雲計算、電子識別及大數據技術的成熟,物聯網技術越來越成為未來世界技術創新的又一方向。台灣媒體指出在台灣“PC榮景已不再,智慧型手機的霸主也不是台灣,面對(物聯網)這一大事件台灣必須馬上動起來”。⑮同時台灣媒體也指出,“由於藍牙晶片、電子標籤、ASIC特殊晶片、基頻晶片等技術的強項以及台積電各式晶圓代工、鴻海集團伺服器代工等優勢,台灣在物聯網發展方面具備先天優勢”。⑯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台灣所具備的硬件代工技術,究其本質衹不過是物聯網發展的最基礎條件,而成功的能夠商業化的物聯網服務的核心能力在於對於通過這些硬件識別並傳導的數據,進行精確分析並給出相關服務,而所有這些核心能力都是軟件和運營的結果。⑰而即使最基本的硬件方面,台灣也衹是代工方,並不是最終的設計方。在這樣的格局和發展思路下,可以預見,台灣在下一輪技術角逐中,仍將淪為各大技術巨頭的代工基地。因此,無論為了當前利益考量還是為了擺脫代工進入自主品牌未來戰略考量,台灣必須選擇開放和合作的區域整合道路。而距離台灣最近,既能提供給台灣市場、又能提供給台灣梯度化技術和資源的中國大陸無疑是台灣區域整合的最優選擇。

  表1:台灣與韓國產品在主要市場佔有率的消長情況
  資料來源: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據“各國貿易統計”整理, 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376&dl_DateRange=all&txt_SD=&txt_ED=&txt_Keyword=&Pageid=0。

  四、小結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一體化具有“對內自由貿易,對外保護貿易”的根本特徵,它在給區內經濟體帶來經濟增長和福利提高機會的同時,也會造成區外經濟體嚴重的不利影響。21世紀以來亞太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蓬勃發展,而台灣地區則因政治與意識形態因素造成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種種障礙,台灣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中陷入邊緣化境地。這種邊緣化一方面表現在其貿易投資上,使得其經濟遭受直接的損失;另一方面,這種邊緣化也延伸到台灣經濟的生產和創新方面,使台灣經濟無法把握全球市場的週期和方向,進而從根本上逐漸削弱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

  剛剛簽署的RCEP無疑將進一步加劇台灣經濟的邊緣化。台灣與RCEP15個成員國的貿易量與投資額分別占台灣對外貿易與投資總額的59%與65%,經貿關係十分密切,隨著RCEP生效,RCEP成員國之間關稅大幅下降,勢必排擠台灣對區內的出口,而台灣相關產業特別是部分傳統產業也會受到嚴重衝擊,台灣經濟前景令人堪憂。

  注釋:

  ①台灣“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簡志宇:“當前國際經濟整合趨勢及因應策略”,2015年6月1日,https://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443。

  ②王建民:《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參與可行性問題的探討》,《亞非縱橫》2010年第1期。

  ③宮占奎:《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報告20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④此處次區域使用廣義概念,即大區域下的較小區域。

  ⑤劉晨陽等:《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研究》,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⑥ WTO, Trade Topics,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ta_pta_e.htm。

  ⑦台灣“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談判代表簡志宇:“當前國際經濟整合趨勢及因應策略”,2015年6月1日,https://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443。

  ⑧ 資料整理自WTO網站,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region_e/rta_pta_e.htm。

  ⑨ 台灣《經濟日報》:“美韓FTA生效,直接衝擊台灣對美出口”,2012年3月19日。

  ⑩ 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2017年國際貿易情勢分析”,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https://www.trade.gov.tw。

  ⑪本部分數據資料來自CEIC國際資料庫。

  ⑫ 華夏經緯網,“為何台灣出現經濟邊緣化危機”,http://www.huaxia.com/zt/sw/13-043/3599317.html。

  ⑬《深圳市互聯網產業報告(2012)》。

  ⑭ 詹益鑒:“科技創新才是提振經濟的解藥”,服貿百工圖,http://publicsta.logdown.com/posts/193081-general-manager-zhan-yijian-the-cure-for-sci-tech-innovation-is-to-boost-the-economy。

  ⑮ 壹週刊:“物聯網,台灣的下一場翻身仗”,http://www.50cnnet.com/show-163-75593-1.html。

  ⑯華夏經緯網,“物聯網時代台灣產業的角色與定位”,http://www.huaxia.com/tslj/jjsp/2014/09/4052518.html。

  ⑰ Ada Qin, “物聯網將如何顛覆傳統製造”,福布斯中文網,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06/0033932.shtml。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1月號,總第277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