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廊橋夜話》:飲下的是酒 吞到腹中的是淚
http://www.CRNTT.com   2021-03-09 16:32:26


  中評社北京3月9日電/據北京日報報道,讀完《廊橋夜話》整本書,覺得這個故事是為了以下這個情節與畫面而寫:去法國多年返鄉的阿意,夢中發現自己變成了一棵樹,腳變成了樹根。在深夜廊橋前,她與法國丈夫加斯頓,有了一番關於故鄉的對話。阿意發現,拼盡自己與母親兩個人力氣才逃離的這片土地,又忍不住讓她產生了想要重新扎根的願望。這願望,也是欲望,讓她驚奇又恐懼。

  但《廊橋夜話》並非一本故鄉主題的小說,因為一直到故事結尾,作品對故鄉概念進行呈現的意願,才浮雕一樣被近距離地送到讀者的眼簾中,太近了,近到令人感到窒息,會讓那些對故鄉欲言又止的人再次陷進久久的沉默。

  《廊橋夜話》也不是一本講述女性命運的書。在極為偏僻的“五進士村”,阿貴媽、阿貴媽的婆婆、婆婆的婆婆、越南兒媳……數代女性都是被“騙”或“瞞”來的,她們都逃跑或試圖逃跑過,但那個通往外界的廊橋,卻並不能成為她們奔向自由的通道……在阿意身上,承載了幾代女性內心的渴望——逃,逃得越遠越好。

  衣錦還鄉的阿意,的確活成了現代女性最想活成的樣子,有世俗意義上的功成名就,最關鍵的是,內心的自由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擴展。就在我們都為已經成為一名“國際自由人”的阿意感到愉悅與放鬆的時候,她卻在夢境中發現,自己一直屬於“五進士村”,這個村子的好與壞、陽光與陰雨,一直都藏在她的骨子深處,時暖時冷。

  這些發現,讓我想把《廊橋夜話》當成一部女性主義小說來讀的念頭不停地動搖。因為在小說人物的身上,幾乎看不到過去幾代女性的自我成長痕跡,她們的愛與恨、痛與怕,都是模糊的,逃跑與無奈回歸,反抗的力量也可以忽略不計,她們被環境囚禁、同化、失去自我,在她們身上我沒有看到女性主義的光芒,只能看到古老的廊橋投下的陰影,畫出一個邊界,死死地將她們框在原地。

  如果把《廊橋夜話》拍成電影,那麼開頭一定是那場驚動全村的盛宴。多達19桌的宴席,為榮歸故里的阿意而擺,為阿意的老公加斯頓——那位法國某大學的校長而擺,更是為村中年過百歲的長老、村幹部、村民、村莊裡的孩子們而擺。這場貌似皆大歡喜的宴席,也是不得不擺的宴席,村莊的歷史,東西方觀念的碰撞,驕傲與傷感,狂歡與悲傷……都被集中於這場盛宴當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