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盲目追求製造業比重穩定不利於經濟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1-08-31 08:24:26


盲目追求製造業比重穩定既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普遍規律,也不符合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發展的邏輯要求。
  中評社北京8月31日電/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建立強大的現代化製造業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物質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但是,在技術革新突飛猛進、產業分工日益深化和經濟區域(全球)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製造業強大不再體現在總量規模和比重數字表面上,而是體現在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和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上,具體則表現為對製造業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和品牌質量的把控能力上。盲目追求製造業比重穩定既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普遍規律,也不符合製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發展的邏輯要求。

  製造業比重下降是產業結構演變的普遍規律

  南方日報發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廣東省第三產業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魏作磊文章介紹,二戰以來,主要發達國家都經歷了製造業比重下降的產業結構演變過程。根據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和日本等七國製造業增加值比重2019年比1970年平均下降了12.8個百分點。製造業比重下降並不意味著製造業的重要性降低,它本質上是產業分工和產業組織發生深刻變化的外在表現形式。

  20世紀前半期,福特製是全球製造業的典型生產組織模式,其特征是機械化、自動化、標準化形成的大規模流水線作業,製造業企業往往是“大而全”,內部既包括研發、生產、銷售、售後服務等基本活動,也包括人事、財務、物流、後勤等輔助性活動,由於這些部門都同屬於一個製造業企業,它們創造的價值以及涉及的從業人員自然也就統計到了製造業。1970年代以來,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導致的國際投資貿易環境複雜多變以及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市場瞬息萬變,消費需求日趨多樣化,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商務活動日益複雜化,柔性生產方式代替福特製成為製造業的主要生產組織模式。

  在柔性生產方式中,企業不再像傳統的福特製那樣包攬整個生產過程,而是將資源集中在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品牌建設等核心能力上,把對生產本身不具有戰略影響的業務活動、零部件生產和輔助性服務職能外包給獨立公司完成。服務外包在提高服務效率的同時,由於外包使得原來製造業內部一些服務部門得以獨立形成新的服務部門,這也就在統計上提高了服務業就業和產值比重(進而降低了製造業比重)。雖然製造業比重下降了,但是製造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卻因此得到提升。目前,全球頂尖的製造業企業無不是通過控制產業鏈的核心技術、關鍵部件和品牌等來實現對整個產業鏈的掌控的。

  服務業比重上升是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

  文章指出,1950年代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開始步入服務經濟即服務業增加值(就業)超過50%的時代,並且隨著製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普遍保持了上升趨勢。即使以製造業聞名的德國和日本,其服務業比重也都達到了70%的水平。服務業比重上升是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產業結構升級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然要求和表現形式,它不是服務業對製造業的簡單替代,而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表現形式。一方面,隨著收入水平提高,人們的需求結構將由衣食為主的基本必需品向滿足住用的高級必需品轉變,繼而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休閑娛樂、健康養老等更高級的非物質精神文化產品轉變,這一過程將吸引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服務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另一方面,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本質上是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的結果,技術進步和分工深化導致製造業生產鏈條不斷延伸、中間產品種類不斷增加、交易的複雜程度和差異性日益增強,這些變化將從多方面促進服務經濟繁榮:①企業為應對日益複雜的交易環境會產生更多新的服務需求;②分工深化帶來的專業化生產水平提升促進了專業知識積累,人力資本服務需求增加;③隨著市場交易日益複雜,為協調、管理和監督市場運行所需的公共社會服務等會快速增長。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