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光明日報:以法律賦予每一個“她”力量
http://www.CRNTT.com   2022-01-22 15:58:00


 

  “農村土地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家庭為單位去承包、分配土地。那麼婦女要獲得土地權益,就必須依托家庭,但女性在婚嫁時是有流動性特征的,婦女土地依附娘家或夫家,這就會對農村女性的土地權益實現製造一定的障礙。”聶真真解釋。不少村子按照傳統的“村風民俗”,以村規民約的方式,導致農村婦女尤其是外嫁、離婚、喪偶的婦女在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徵地補償權和集體經濟成員身份認定等方面受侵害現象時有發生。這些村規民約雖與國家法律政策相違背,但背後卻是流傳千年的傳統觀念,要想真正有所觸動,難度可想而知。

  打破這個局面的是河南登封周山村,這裡制定了全國第一個體現性別平等的村規民約。

  這個普通的小山村發生變化的起點是,2002年河南社區教育研究中心在這裡實施了兩個項目,立足點就是開發手工藝品,強調婦女賦權。2004年,在中心的推動下,“周山村婦女手工藝品開發協會”成立。

  勞動技能帶來的經濟地位提升,是女性權利的基礎,也是她們參與社區治理的前提。在這段時間里,河南社區教育研究中心為協會成員進行了性別意識的培訓,並在村里進行了性別話題的討論。

  2008年,原中央黨校性別研究專家李慧英帶領的“性別平等政策倡導課題組”,幫助周山修訂村規民約。在課題組的支持下,周山村村委和村民代表前往登封參加修訂村規民約研討會。“周山村婦女手工藝品開發協會”會長景秀芳作為婦女代表受邀參加,會上她把“自己憋了好長時間的話說了出來”,最終通過討論表決的方式,性別不平等的條款得到了修訂。

  這一試點做法,在此後的10年時間中,又在安徽省長豐縣、江西省靖安縣等9個省村莊進行,並不斷通過婦聯、婦女學者和社區工作者的網絡,推廣到其他地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