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著力穩住外貿基本盤
http://www.CRNTT.com   2022-02-15 09:54:15


  中評社北京2月15日電/2021年,中國貨物貿易規模達39.1萬億元,同比增長21.4%,年度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一;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52982.7億元,同比增長16.1%,逆差繼續下降,對外貿易方式、產品和地區結構不斷優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貢獻進一步顯現。總結外貿成績的成因,應對有關挑戰,對於下一步穩住外貿基本盤大有裨益。

  經濟日報發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藍慶新文章表示,相關成績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其一,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推進,自貿試驗區各項創新改革措施逐步落地並推廣,出台了中國首張服務貿易負面清單,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其二,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取得新進展,RCEP如期生效,“一帶一路”朋友圈擴大,推動了貿易互聯互通和海外市場多元化;其三,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釋放了外貿創新發展活力,而且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促進全面復工復產,滿足了有關國家的貿易採購需求;其四,廣交會、服貿會、進博會成功舉辦,推動了國際合作,助推外貿增長。由此可見,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快速復甦和穩定發展功不可沒,也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了活力。

  文章指出,仍要清醒認識到中國外貿依然面臨嚴峻形勢。全球疫情變化存在不確定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復甦和市場回暖不穩定,原材料、大宗商品和運輸費用高位運行,外貿企業成本上升,各國逐漸復工復產將降低對中國商品與服務的需求。因此,在外貿創新高的基礎上,2022年應著力穩住外貿基本盤。

  一是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抓手,對接高水平國際自由貿易規則進行制度創新,落實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打造國際化、市場化、法治化的外貿營商環境。推動東中西部合作共建國家級加工貿易產業園,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和產業對接機制,將東部效率和開放優勢與中西部成本優勢相結合,穩定加工貿易。探索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和綠色貿易政策制度體系。

  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全面落實RCEP規則,擴大東盟和亞太市場。持續深化“一帶一路”建設,以投資和基建項目帶動貿易增長,深化上合組織和金磚合作機制,擴大中阿、中非合作,穩定大宗商品進口市場。與發達國家地方政府和跨國公司加強合作,穩定國際供應鏈,鞏固傳統市場。推動貿易轉型升級,培育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外貿競爭新優勢,加大中國製造、中國服務品牌的海外推介力度。

  三是促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完善跨境電商支持政策,構建跨境電商信用評價體系。探索適度放寬市場採購貿易方式適用範圍,構建集中統一採購平台拓展海外銷售。完善海外倉建設服務網絡和支持體系,推動外貿綜合企業向信用信保、檢驗認證、金融服務領域拓展,大力推進保稅維修、離岸貿易發展。

  與此同時,還要加大對外貿企業的財政金融扶持。探索以應收賬款、出口退稅單據、境外資產、股權等擔保的外貿企業融資方式,政銀保合作中,應加大信貸保險對貿易融資的支持。落地減稅降負措施,簡化退稅流程,提升退稅效率。設立外貿企業扶持和救助基金,為國際供應鏈變化、成本大幅上漲、匯率劇烈波動風險提供援助。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