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叙事學視角看中美貿易爭端
http://www.CRNTT.com   2022-04-09 00:09:28


 
  3.2.1斷言類言語行為

  道義立場的斷言類言語行為主要通過斷言句來表達,斷言句可以通過使用條件引導小句或是引經據典來闡述道理以提供斷言句的基礎,給斷言句緩和的餘地。兩份白皮書對美國行為的斷言類言語行為都偏向消極,包含對美國在貿易糾紛中行為的批評和警告。同時,斷言句都以直接斷言句居多。中國政府以隱形的貿易行業、國家、國際規約為評判美國貿易行為的標準,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和霸權主義行為發出消極斷言,這與荀子的“道義重則輕王公”的思想相一致,反映出中國政府的言語行為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例(1)通過斷言言語行為對美國增加關稅的行為進行消極評判,以美國的消極情境身份和消極道義評判組合建構美國的立場結盟趨異。例(2)通過斷言言語行為指出美國發起貿易戰的危害,以美國挑起貿易糾紛的消極身份定位結合美國對世界經濟產生衝擊的消極評判建構美國的結盟趨異行為。例(3)通過消極斷言語言行為指出美國在貿易糾紛中行為會造成國民生產總值大幅減少的嚴重後果,以美國的消極情境身份和消極道義立場評判建構美國的結盟趨異行為。

  在涉及不同團體利益的話語方面,交際主體通常會把對目前困境的抱怨責難轉移到對方身上,呈現消極負面的他者形象和積極正面的自我身份(van Dijk,1988)。在中美貿易糾紛持續的背景下,通過大量使用“中國”之類的社交指示語,白皮書建構了中國為保護民族利益而被動捲入貿易糾紛、遵守道義規約的國家貿易身份和情境身份,也建構了美國不停加徵關稅、主動激發矛盾、違背國際道義規約的消極貿易關係身份和糾紛情境身份。道義立場的斷言類言語行為全部都是消極斷言,一方面體現了中國貿易白皮書文本從中國的身份站位出發,認為美國在貿易糾紛中的行為是違背國內、國際多層道義規約的元語用意識;另一方面,通過斷言言語行為指出美國挑起貿易戰并導致貿易糾紛不斷加劇的行為的消極評判建構美國與中國政府的結盟趨異行為,與中美互利共贏友好關係的結盟趨異。

  3.2.2 指令類言語行為

  指令類言語行為本質是要求交際對象去完成某件事,言語行為的動詞可以直接反映交際者的意圖和元語用意識。中美兩國同為世界大國,雖然美國的綜合國力以及國際地位都強於中國,但中國在中方白皮書的書寫過程中享有絕對的話語權。這種在特定語境中特定角色所賦予的話語權屬於臨時建構的話語權(樊小玲,2013)。指令類言語行為中命令和禁止言語行為的發出方一般相對聽話人擁有絕對權威性,其次是要求言語行為,顯示出說話人對聽話方的較大權威性,然後是建議言語行為體現出交際雙方的相對平等的權勢關係,最後是請求言語行為,具有刻意拉低自身話語權以提高交際對方的語用意識(方霽,1999、2000)。在貿易糾紛情境下,中方政府通過指令類言語行為實現消停貿易戰的語用意圖。

  例(4)2018年6月,《國務院關於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全面落實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各地區各部門不得專門針對外商投資准入進行限制。

  例(5)中國談判的大門一直敞開,但談判必須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和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為前提,不能在關稅大棒的威脅下進行,不能以犧牲中國發展權為代價。

  例(6)中國的立場和態度是一貫的、明確的,中國希望通過對話而不是關稅措施解決問題。

  例(4)是中國國務院對下級部門發出放開市場的命令言語行為,以中國的積極個體身份和積極道義評判建構中國的結盟趨同。例(5)是中國政府對美國發出的禁止言語行為,包含美國在糾紛情境中加徵關稅、犧牲中國利益的語用預設,以美國的消極情境身份和消極道義評判組合建構美國的結盟趨異行為。例(6)通過希望言語行為,從中國的立場定位指出通過對話解決中美問題,以中國的積極情境身份定位和積極道義評判建構中國的立場結盟趨同。

  指令類言語行為的類型的選擇因素包括:交際雙方的話語權關係、交際場合的正式程度、事件的緊急程度、指令發出方的情緒和情感狀態(樊小玲,2013)。雖然中美兩國是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經濟體,但是美國在國防、科技、金融等方面都占據絕對優勢并長期在國際舞台扮演領導者的角色;儘管中國近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但是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國際話語權依舊落後於美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美國發出的指令類言語行為應該使用建議、請求言語行為才符合中國的身份地位。但是,在兩份貿易立場文本,中國對美國的指令類言語行為都出現了命令、禁止、要求言語行為,如例(4)、(5)。這既是中國話語的語用慣習,也是中國政府為了維持在民衆心中一貫的權威地位以鼓舞氣勢,以及為穩定貿易糾紛所導致兩國乃至全球金融不穩定、經濟增速下降等消極事態而權衡利弊的抉擇結果。此外,中美之間的消極談判結果導致中國政府、民衆、企業家都處於消極情感狀態,而“敵對情感狀態通常會采用語力級別高的指令類言語行為”(樊小玲,2013)。

  中方的道義立場認為維持友好互利共贏關係是遵循道義規約的行為,而設置貿易壁壘、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是違背道義規約的行為,以此為出發點,中方政府將自身高情態的指令言語行為合理化、道義化,但從語言形式看,容易造成壓迫感,不禮貌程度較高。

  3.2.3承諾類言語行為

  承諾類言語行為顧名思義屬於給予行為,就是給交際對方一個行為,承諾類言語行為是說話人為了一定的交際意圖而表達對自己將來行為的不同程度承諾,表達承諾類言語行為的動詞主要有:承諾、許諾、允諾、拒絕、擔保、威脅、發誓等(何自然、冉永平,2010)。承諾類言語行為中包含對聽話者有益和有害的兩種,其中允諾、許諾、發誓、擔保的行為是對聽話者有利行為的承諾,威脅、警告、拒絕行為是對聽話者不利行為的承諾類言語行為(Searle,1969)。承諾類言語行為主要是交際者出於對自己和對方將來行為計劃做出承諾的行為(Searle,1979)。兩份貿易立場文本中承諾類言語行為主要是中美兩國基於各自對國際社會道義規約,在貿易關係談判中對自我行為走向進行承諾的行為,以期達到威脅或規勸目的。

  從承諾行為的主體看,兩份立場白皮書承諾類言語行為的大部分都是由中國政府發出的;從言語行為的內容看,中國政府的承諾類言語行為都是積極正面的,反映了中國政府建構積極中國道義立場的語用意識和意圖。但言語行為的語用意圖祇有完全被說話者理解并接受,言語行為才是成功的(樊小玲,2013)。

  例(7)中國將不斷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知識產權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針對故意侵權積極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顯著提高違法成本。

  中國依法嚴格保護外商企業合法知識產權,對於各種形式的侵權事件和案件將認真查處、嚴肅處理。

  例(8)中國在磋商中講信用重承諾,并多次強調,如雙方達成協議,中國對所作的承諾一定會認真、切實履行。

  例(9)美國還威脅要對剩餘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徵關稅,導致兩國間的經貿摩擦快速升級。

  例(7)是中國對國內外允諾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言語行為,以中國的積極個體身份和積極立場評判共建中國的結盟趨同行為。例(8)是中國對自己能信守諾言的承諾類言語行為,以中國的積極個體身份和積極道義立場評判建構中國的立場結盟趨同。例(9)是美國發出要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的承諾類言語行為,以美國的消極情境身份和消極道義立場評判組合建構美國的結盟趨異。

  身份具有語境敏感性和易變性特徵,隨著中美貿易糾紛愈趨緊張,兩份經貿糾紛白皮書的承諾類言語行為建構中國“道義國家”和美國“非道義國家”的二元對立身份關係。以中國的積極承諾建構結盟趨同和美國的消極承諾建構結盟趨異,反映出中國政府塑造中方遵循道義價值、遵循雙方約定的積極身份的語用意識,以及塑造美國違背道義規約、違背中美約定的消極身份的語用意識。

  四、討論

  語言不是中立的,語言背後總是充斥著交際者的語用意圖(Bakhtin,1981),立場建構恰好能反映語言基於交互主觀性的意義協商(Wang,2019)。由於文本所共建的立場結盟祇會部分達成結盟趨同,并由此引申出不同的立場結盟類型(Agha,2007),而交際者的立場結盟的類型可以反映交際者建構立場的心理認知架構(Agha,2011)。立場結盟的意義與Goffman(1959)提出的互動交際中自我呈現概念密切相關,立場結盟的建構,通常需要考慮交際對象及他者的觀感。祇有準確識別交際主體的語用意圖才能進而判定交際主體的結盟趨同或結盟趨異行為。同時,話語的最初刺激是說話人的意圖(沈家煊,1988),語言使用是受規則制約的有意圖行為(Searle,1969)。中方貿易話語的初衷是消除貿易分歧,恢復正常的經貿關係,因此要識別貿易話語中顯性趨異結盟而實為隱性趨同結盟的部分。

  通常情況下,從西方學界的語用機制看,一般認為交際主體一方基於交互主觀性對另一方的對立立場行為進行消極評價就形成了結盟趨異(Wang,2019),對另一方立場的積極評判就形成了結盟趨同。從語義上看,道義立場的言語行為包含一些經典文字,在體現民族自信的同時也可能會因為文化的異質因素讓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讀者感到不解。從句式看,道義立場的言語行為,有一部分主句之外還附帶條件小句和原因闡釋等,降低言語行為的施為性,體現中國政府希望和平化解矛盾的語用意識。道義失範會導致體系變遷,如周朝滅亡(王日華,2009),白皮書文本道義立場的主位視角能否得到美國的認可和接受是道義立場建構是否成功的衡量標準之一,應考慮到兩國的立場定位不同、文化歷史不同、話語權地位不同等諸多因素,降低主、客位解讀的差異。

  此外,立場建構本身就反映了立場所預設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Du Bois,2007)以及其所蘊含的社會價值、信念、類別(Haddington,2004)。中國在道義立場,以主位視角和文化價值對美國違背多層道義規約的行為發出批評、指責以及禁止、威脅等不禮貌言語行為,分別違背了美國的“積極面子”和“消極面子”(Brown & Levinson,1987),但在中方政府看來其本質是為了建構、維持2011年《中美聯合聲明》中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親密關係的主體通常能默認并允許彼此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在友好夥伴關係或親密關係中交際主體相對容易并接受來自對方的否定、批評等消極言語行為,但祇有當交際主體雙方都認為彼此之間的關係確實足够親密的時候才能接納來自對方的批判(Svennevig,1999)。顯然,在中美貿易糾紛持續的現階段,美國并沒有將中國視為親密夥伴,中方隱性立場結盟話語難以被認同和接受。實現語用目的的關鍵在於讓美國理解并認同中國的道義取向,引導美方正確解讀中方政府強勢話語的“慣習”(Bourdieu,1977)。

  五、結論

  語言是一個與世界相對照的符號系統,用於“刻畫”世界,傳遞真實世界的相關信息,提供有關真偽的命題內容(Austin,1962)。本文通過梳理學界對立場分析框架的基礎上提出國家立場及國家道義立場之元語用分析框架,從定位、評判和結盟三個維度探討貿易糾紛話語的道義立場建構,發現中國道義立場建構的身份視點和評判的道義規約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質。因此,如何讓美國或其他受衆能正確解讀貿易糾紛話語背後所蘊含的跨文化元語用意識是建構國家立場的關鍵。

  參考文獻:

  (1)丁金國. 2009. 語體風格分析綱要[M].暨南大學出版社.

  (2)何自然. 冉永平.2010. 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

  (3)樊小玲. 2013.《指令言語行為的重新分析》[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方霽. 2000. 現代漢語祈使句的語用研究(下)[J].語文研究(01):49-56.

  (5)方霽. 1999. 現代漢語祈使句的語用研究(上)[J].語文研究 (04):14-18.

  (6)王日華. 2009. 道義觀念與國際體系的變遷——以春秋戰國時期為例[J].國際觀察(01):54-60.

  (7)許家金. 2019.《語料庫與話語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8)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8.《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Z],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4/content_5324957.htm#1.

  (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9.《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Z],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6/02/content_5396858.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2年3月號,總第291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