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武忠:台灣農業的提前淨零排預言 誰信?
http://www.CRNTT.com   2022-03-22 00:18:36


 
  鑑於淨零排放對台灣未來產業生存發展,對外經貿,國際競爭力至為關鍵(歐盟將於2023年開始實施碳關稅,過渡期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將針對進口產品中的高碳排產品進行課稅),在野黨至少應該要求“農委會”針對農(分穀類,水果及蔬菜),漁(分養殖及漁撈)畜牧(分牛豬雞及鴨),分別提出具體作法和每年減碳目標值並列入專案考核,這才是負責任政府最起碼的作為,何況減碳和確保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及產業供應鏈安全、必須一併考量不能分開處理。

  以養殖漁業減碳為例,養魚所產生的地球暖化風險較飼養牛、豬、禽類低(如養殖鮭魚的碳足跡為 2.9,而豬肉和牛肉的碳足跡分別為5.9 和 30),消耗的土地及用水也較少,全球正積極推動,預計到2030年產量將到達1.09億公噸,占全世界食用魚類供應量的62%。

  未來水產養殖在滿足人類對糧食、營養、健康食膳需求以及創造就業機會上,前景看好,但也引發食安及環保問題(如重金屬及藥物殘留,紅樹林遭破壞,超抽地下水,廢水汙染海域等)。何況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不同,碳足跡差異很大(如美國利用陸上循環水養殖系統(RAS) 養殖大西洋鮭魚產生7.01 的碳足跡,而挪威利用近海箱網養殖大西洋鮭的碳足跡僅為3.39),還有氣候變遷會影響養殖物種對疾病的易感性,對於這些政府有具體作為嗎?考量環保、節能、減碳,若能透過養殖貝類、藻類、濾食性魚類等,使碳被再利用或被儲存,同時採取栽培漁業和海洋牧場模式,並將藍色碳匯漁業列入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藍碳交易及推動“碳標”,不僅可以增加水產養殖的經濟收益,提高養殖戶收入,也可以大幅降低能源消耗,為國家糧食安全、營養和生計做出重大貢獻。

  中國大陸透過海洋牧場推動,將固碳目標和藍色糧倉做出戰略結合,還計劃透過“一帶一路”倡議,RCEP簽署在全球加以推廣,擴大影響力(東盟是中國大陸在境外農業園區建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中國大陸對東盟國家的農業投資存量已超過50億美元,佔中國大陸對外農業投資存量總額的38%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從初期的單一投資轉為園區投資模式,園內長期雇用當地員工比例大都在50%以上),近日更完成水產養殖碳交易試點工作,將加快落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