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全球英國”口號還能喊下去嗎?
http://www.CRNTT.com   2022-07-16 11:27:37


  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據人民網報道,最近,以“旗手”和“鬥士”形象帶領英國成功脫歐并在2019年選舉中大勝的首相鮑裡斯·約翰遜,在保守黨的衆叛親離中敗下陣來。當地時間7月7日,約翰遜宣布辭去保守黨領袖的職務,將繼續擔任首相直至保守黨任命新任領袖。政局動蕩不僅讓“後脫歐時代”的英國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充滿變數,也給“全球英國”這一對外政策構想的實施蒙上陰影。

  約翰遜辭職後,“全球英國”將何去何從?羈絆“全球英國”步伐的因素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3位歐洲問題專家,為您詳細解讀。

  政治撕裂難以彌合

  從二戰結束一直到21世紀初,“共識政治”一直是英國政治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含義是指,保守黨和工黨無論哪個執政,在重大社會和經濟問題上均采用比較一致的政策。分析認為,自英國啓動脫歐進程開始,這種“共識政治”就幾乎不複存在,且在程序性共識和實質性共識兩方面均有體現。英國脫歐表面上看是英國與歐盟之間的關系問題,但其真正原因在於國內政治,在於不同政黨之間以及政黨內部不同派別之間存在的深刻裂痕。而相較於“脫歐”這一事件本身,社會不平等和貧富差距擴大造成的共識破裂才是英國社會面臨的更嚴峻問題。

  閆瑾:2016年7月,“全球英國”構想由時任外交大臣約翰遜首先提出,後經多方完善,成為特蕾莎·梅政府外交政策的重要方向。梅政府重視“全球英國”構想,但忙於脫歐談判,進展乏善可陳。約翰遜擔任首相後,在努力推動英國脫歐的同時,進一步明確用“全球英國”統領“後脫歐時代”的對外政策,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首相約翰遜被迫辭職,為“全球英國”推行增添了很多變數。

  最初,“全球英國”構想更多是為了緩解人們對英國脫歐後實力可能被削弱、外交可能更孤立的擔憂。脫歐派聲稱,英國已重新贏得主權,將放眼全球,維護英國的全球大國地位,許諾英國將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全球英國”的提出是為了彌合保守黨“脫歐派”與“留歐派”的分歧,提出之初就缺乏實質內容和具體措施。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曾指出,“全球英國”是“空洞的口號”,而非基於“現實政治”的外交政策。<nextpage>

  金玲:艱難脫歐折射出英國巨大的政治撕裂問題。英國政府急需在脫歐後重新凝聚國內政治共識,但英國國內政治撕裂難以真正彌合,政治共識難以重新凝聚。

  脫歐得以實現,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英國國內反對歐洲一體化和反對全球化一派政治力量的勝利。近年來,英國社會中傾向於孤立主義和“內向”的思潮愈演愈烈,英國人更優先關注國內經濟增長、通貨膨脹和貧富差距等現實問題,而不是更關注與“全球英國”相關的對外政策議題。這種內向趨勢跟“全球英國”的邏輯背道而馳。內向趨勢限制了英國采取對外行動,不利於英國在全球發揮影響力。無論誰擔任首相,英國政府想調和這兩種矛盾都非常困難。

  可以預見的是,新首相將從約翰遜手中接過一個“爛攤子”。英國新政府還要化解北愛爾蘭政治僵局以及應對蘇格蘭政府提出的“獨立公投”訴求。這些問題沒有現成“藥方”,解決起來也沒有速成途徑。

  嚴少華:“全球英國”需要以穩定的國內政治和堅強的領導力為基礎,然而自脫歐進程開啓以來,英國國內政治便進入了二戰後最為動蕩的階段。從2016年脫歐公投啓動至今,英國已歷經三任首相。現任首相鮑裡斯·約翰遜更是先後經歷了解散議會、提前大選、不信任投票、親信醜聞以及內閣成員大規模辭職等考驗和衝擊,最終不得不在壓力下宣布辭職。

  英國政府頻繁更迭的背後是英國國內政治的深刻分裂。這種分裂不僅存在於保守黨與工黨之間,也體現在保守黨內部。約翰遜的突然辭職也給英國國內政治留下新的空白和不確定性。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俄烏衝突持續以及脫歐協議中北愛爾蘭邊界問題爭議再起的背景下,無論誰成為英國首相,都要面對英國國內政治可能更加分化的局面,這也將成為“全球英國”的國內政治掣肘。<nextpage>

  實力不足以支撑雄心

  “全球英國”構想的目標是保持甚至擴大英國的全球影響力,但影響力首先建立在經濟、軍事等硬實力基礎上。英國不願在大國競爭中扮演跑龍套的角色,但現實國情和實力難以支撑“全球英國”的戰略雄心。約翰遜政府的財政狀況捉襟見肘,只能拆東墻補西墻,通過削減對外援助資金彌補國防開支的不足。英國航母到亞太蹭熱點,卻難掩“借用美國飛機填充航母甲板”的尷尬。

  金玲:自二戰結束以來,從“三環外交”到“橋梁外交”再到“全球英國”,無論對外政策的措辭怎麼變化,英國對於自身“全球大國”的定位沒有變化。在脫歐背景下提出的“全球英國”戰略,暴露了英國能力和意願之間嚴重不匹配的問題。

  英國并沒有實現“全球英國”夢想的經濟實力。在“全球英國”的導引下,英國希望積極在全球拓展影響力,而這需要加大對外資源投入。2021年,英國GDP全球占比為3.32%,這樣的經濟體量根本不足以支撑其發揮全球影響力。過去5年裡,英國GDP占全球的份額一直保持下降態勢,未來還將不可避免地繼續下降。現在,英國的通貨膨脹率在七國集團中最高,而經濟增速卻是二十國集團中倒數第二。未來,英國新政府如果不能平衡好其內外政策,不能平衡好其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外交雄心之間的矛盾,“全球英國”就無法真正實現。

  嚴少華:“全球英國”折射出英國對大不列顛帝國榮光的一種懷念。但當今英國的實力恐怕難以支撑如此宏大的夢想。英帝國解體後,英國主要依靠英美特殊關系和歐盟成員國身份在世界舞台上發揮影響力。英國實力難以同中美兩國相提并論,在歐盟內部,英國實力也位於德法兩國之後。<nextpage>

  英國脫歐後,其自身實力更難支撑其全球影響力了。理論上,脫歐之後的英國擁有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更大自由。但失去歐盟這個依托,英國在對外貿易談判中也少了一個大籌碼。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脫歐之後英國在談判自由貿易協定方面并不如想象得順利。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數據顯示,脫歐之後英國的經濟增長率低於歐盟平均水平。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英國的貿易恢複速度不如其他發達經濟體。受疫情、俄烏衝突和脫歐爭端再起的影響,英國經濟在短期內依然不樂觀。

  閆瑾:英國要推行“全球英國”力不從心,捉襟見肘。英國政府強調,英國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是歐洲頭號軍事強國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大國,外交資源遍布全球,軟實力突出。但是,英國實力早已今非昔比。《經濟學人》刊文指出,英國沒有實力做一個真正的全球國家,英國嚴重高估了其可用的資源。英國希望通過拓展自由貿易實施“全球英國”構想的目標。但現實是自貿協定談判複雜并充滿變數、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抬頭、島國地理位置的局限性等為英國開展全球貿易增加了困難。

  疫情使英國的全球貿易發展受到嚴重影響:供應鏈出現問題,貿易額劇烈下降……有英國媒體甚至認為,疫情使“全球英國”夢想落空。英國財力有限,增加軍費開支,就不得不削減發展援助費用。英國的軟實力也因疫情治理不力、政壇醜聞頻發、黨派內鬥與分歧而大打折扣。

  外交騰挪相當有限

  2021年3月16日,英國政府發布題為《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的整體評估》的報告,全面描繪了英國對未來十年在世界舞台所扮演角色的願景。英國皇家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事務副研究員理查德·惠特曼表示,這份報告裡展示的雄心如何實現還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報告提出的外交議程規模和範圍都有待外交能力的顯著提升,而這需要巨大的財務投入才能推動。前首相約翰·梅傑告誡稱,英國人要看清事實,英國已不再是一個強國,也不會再成為強國了。<nextpage>

  嚴少華:“全球英國”意味著英國告別以歐洲為戰略重心的傳統,立足全球,拓展歐洲以外的發展空間。因此,市場廣闊、增長迅速、地緣局勢複雜的“印太地區”成為“全球英國”關注的重點地區。《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的整體評估》報告中32次提到“印太”地區,足見英國對這一區域的重視。但在“印太戰略”以及更廣泛的對外政策上,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可能更加依賴美國,從而被捆綁上美國的戰略軌道。2021年11月,英美澳三國宣布建立“三邊安全夥伴關系”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英國與歐盟的關系面臨不確定性。歐盟是英國搬不走的鄰居。目前,英國與歐盟之間并沒有建立脫歐協議內容之外的完整關系框架,脫歐協議本身還面臨北愛爾蘭邊界爭端的威脅。如果連與歐盟這個鄰居之間的關系都處理不好,英國又如何走向全球?

  國際局勢近年來變得更加動蕩和充滿競爭性。這是“全球英國”不得不面對的國際環境。此外,“全球英國”意味著英國需要與盡可能多的國家建立更廣泛的夥伴關系和深度鏈接。但是,“全球英國”又具有強烈的價值觀色彩,在《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的整體評估》報告中,價值觀與自由貿易被放到同等重要的核心位置。“價值觀外交”限制了英國外交的空間和靈活性。

  金玲:《競爭時代的“全球英國”——安全、國防、發展與外交政策的整體評估》報告中描述的“全球英國”有兩點需要著重關注:

  一是“印太轉向”。英國把自己捆綁在美國“印太戰略”的戰車上,希望通過插手印太事務彰顯國際影響力。但英國面臨的最根本性挑戰在國內,“印太轉向”對解決英國的國內挑戰毫無用處。此外,英國的綜合體量和有限的外交資源,難以平衡印太和歐洲兩個區域的力量部署。<nextpage>

  二是資源重組,重塑軟實力。其一,以自由貿易談判為抓手,構建英國占據主動的對外貿易網絡;其二,以西方價值觀為抓手,軟硬并舉提升“軟實力”,強調英國要成為“全球向善的力量”;其三,以平衡外交為抓手,在大國博弈中爭取英國利益最大化。

  “全球英國”理想很高遠,但落實起來卻阻力重重。除了對俄關系持續“冷凍”外,英國與歐盟、美國、中國的關系均出現問題。在幾方之間左支右絀,英國甚至陷入選擇困境。

  閆瑾:“全球英國”構想的目標是強化英國的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使英國成為重要規則的制定者、國際秩序的塑造者和西方價值觀念的捍衛者。這些目標單靠英國一己之力難以實現。為此,英國強化與美國的特殊關系,借助美國力量提升自身地位,但也部分折損了英國的外交獨立性和靈活性。英國還試圖強化與原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聯系,加強英語國家之間的聯合,實際上高估了這部分外交資源的作用,沒有強大實力做後盾,沒有真金白銀的投入,英國的措施難有成效。“全球英國”擘畫的藍圖,是按照過去帝國的思路確定自己在當今世界的位置,未能走出歷史幻想,因而未能恰當評估當今世界的國家力量對比和英國的頽勢。

  當前,百年變局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衝突,大國博弈不斷加劇,世界秩序加速演變。英國脫歐後,英歐關系尚需理順。俄烏衝突爆發後,英國充當反俄急先鋒,對俄采取最嚴厲的制裁,英俄關系高度緊張對立。英國對華政策突出價值觀外交,痛失合作共贏的“黃金時期”。在世界格局加速演變中,英國與美國以外其他重要力量的關系都亟待理順和改善,這必將制約“全球英國”的實施和成效。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