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主動權的先手棋
http://www.CRNTT.com   2022-09-27 07:41:20


  中評社北京9月27日電/49.86萬標箱!這是今年前8月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累計運輸貨物的數量,同比增長26.8%的強勁態勢,有力助推沿線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成為拉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強勁引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這一生動畫面,正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構建新發展格局重大理論成果落地顯效的有力證明。
  
  格局,事關全局。時鐘撥回到2020年,彼時的中國經濟遭遇嚴峻挑戰。世紀疫情突如其來,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受阻,跨國貿易投資大幅萎縮,過去那種大進大出、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國該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布局把握發展主動權的先手棋。
  
  這是科學洞察發展趨勢後的應對之策,更是深刻剖析客觀經濟規律後的戰略抉擇。大國經濟的特徵都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主要發達國家都擁有強大內需市場。2020年美國和日本對外貿易依存度分別為18.3%和25.2%,明顯低於42.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國內經濟循環同國際經濟循環的關係客觀上存在調整空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沿著不可逆轉的復興之路闊步前行,又對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提出了更高要求。
  
  暢通國內大循環,我們有供需兩端的重要支撐。我國有14億多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2萬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相結合,蘊含著巨大增長空間。同時,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具有全球最完整和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已形成強大生產能力。
  
  暢通國內大循環,我們有持續積累的改革基礎。走過新時代的非凡十年,我國圍繞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擴大對外開放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形成一系列理論成果、制度成果、實踐成果。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著眼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縱橫聯動;著眼更好促進公平競爭,深化“放管服”改革,破解發展難題,優化營商環境……去年以來,不失時機推進的重點領域改革,朝著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聚焦發力。
  
  暢通國內大循環,我們有日益完善的制度保證。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歷史與現實已充分說明,只要善於運用制度優勢,就一定能夠凝聚各方智慧,激發出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曾幾何時,外界產生疑慮——暢通國內大循環,是否意味著中國開放政策的逆轉?“不論世界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中國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會動搖。”“中國將始終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開幕式上,再次宣示中國進一步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