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守正創新,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這樣“跨年”
http://www.CRNTT.com   2023-01-03 19:37:51


  中評社北京1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位於浙江嘉善的古鎮西塘,在跨年夜迎來了五湖四海的數萬名漢服愛好者,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用這種復古而又時尚的方式,告別舊歲迎新年。

  “小古鎮”濃縮“大市場”。已走過十屆的西塘漢服文化周,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帶動年輕群體漢服消費的重要縮影。服飾、文創、非遺、手工藝、古風周邊……漢服撬動百億市場的背後,是國人日益彰顯的文化自覺與自信。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歲末年初的古鎮西塘,猶如回溯了千百年的模樣。寬袍大袖、環佩叮當,身著各種朝代制式漢服的身影,穿行在巷月橋影之中。花車駛入朝代嘉年華,水鄉舞台上禮樂交響……

  以服揚善、華夏有禮。“漢服,是在我國古代漢族主要居住區,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不斷變化發展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副主席、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館長卞向陽說,漢服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服飾一起,構成了中國絢麗多彩的傳統服飾文化。

  微信科普公眾號“漢服新語”負責人天天說,漢服特徵明顯,包括交領右衽、系帶、寬衣大袖等。很多人最初是被漢服的“形制美”所吸引,而隨著慢慢深入瞭解,漢服的“內核美”更令人痴迷。

  有意思的是,漢服愛好者之間喜歡互稱“同袍”,其意源自《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同袍”兩字,有著同穿一類服飾的字面之意,更有分享共同愛好的親密感和深刻的文化同根性。

  不同於過往“小眾”“另類”的印象,近年來,漢服文化不斷“破圈”“擴圈”。圍繞漢服的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由共青團中央發起、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中國華服日”,是傳統服飾文化愛好者的盛宴。而包括浙江嘉善西塘在內的全國各地,更是積極推動著“漢服+目的地”的服務消費與文化傳播。

  據不完全統計,十年來,西塘漢服文化周已累計吸引了上百萬漢服“同袍”和傳統文化愛好者參與其中,帶動相關產業收入超3億元。

  “漢服文化周已成為西塘古鎮乃至整個浙江靚麗的文旅名片,帶動了不少當地人致富,也給古鎮帶來新的人氣和產值。”嘉善西塘旅遊休閑度假區管委會副主任張海斌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