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打造自主可控、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http://www.CRNTT.com   2023-02-23 08:28:52


產業融合化、集群化是當今世界產業現代化的兩大發展趨勢,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產業組織形態變化的兩方面突出特徵和兩類新模式。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為基礎,要求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國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大背景下,加速打造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集群,形成創新能力強、完整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意義。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任務

  光明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黃群慧文章表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在經濟體系中,產業體系是基礎和核心,著重發揮創造供給、滿足需求的生產製造和促進流通的關鍵作用。產業體系作為經濟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從結構角度可以劃分為不同產業、產業鏈和供應鏈,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產業集群,從要素角度則包括技術、資本、人力以及其他各種基礎條件。現代化產業體系就是建立在現代技術、資本和人力等要素基礎之上,由現代化產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構成的經濟體系。

  在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具有核心和主體地位。現代化產業體系具備兩方面突出特性:一是創新驅動發展特性,體現為技術創新能力強、高技術要素和產業占比高、處於高附加值的價值鏈環節等,這也是產業體系能否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決定性因素;二是協調發展特性,體現為產業之間和要素之間協調匹配,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能夠實現協同發展。因此,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把握住創新引領、協調發展這兩方面特徵,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實體經濟尤其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依靠創新驅動實體經濟提升供給質量,促進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形成高技術含量的現代化產業基礎能力、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從經濟循環角度看,產業體系是國民經濟循環體系的動力和基礎。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經濟循環暢通無阻,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國民經濟循環能夠在各種情況下都暢通無阻,需要各個產業有序鏈接、高效匹配,需要實現以自主創新為主的創新驅動發展,需要各個產業和要素的協調發展,也就是要求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產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作為經濟總量世界第二、製造業總量世界第一的發展中大國,產業體系比較完整,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突出,內需市場潛力巨大,在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從總體上看,中國產業體系還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質量效益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在全球價值鏈仍處於中低端、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安全面臨挑戰等突出問題。隨著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促使全球產業鏈重構、戰略性資源產品國際供給波動巨大、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貿易摩擦和壁壘增多、投資保護主義抬頭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響,中國產業體系發展更是面臨巨大不確定性。針對突出問題,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成為促進中國經濟循環暢通、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的關鍵,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

  提升產業鏈韌性是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舉措

  文章稱,經濟學和管理學通常採用價值鏈來描述產品或服務的價值增值環節的鏈條式關聯關係,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眾多產品或服務都是基於全球分布的企業生產的,形成了全球價值鏈分工。產業鏈描述的則是與價值鏈對應的、按照價值鏈邏輯分布的各企業或實體之間的上、中、下游鏈條式關聯關係和時空分布形態。當今的全球經濟競爭已不僅是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競爭,而是步入產業鏈競爭時代,構成一個國家產業安全威脅的主要是全球產業鏈的“斷鏈”或者“卡鏈”風險。確保開放經濟條件下本國產業鏈不被“卡鏈”“斷鏈”,受到外部衝擊時能夠抵禦或者能夠迅速恢復,這種能力就是產業鏈的韌性。要保證產業體系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產業鏈必須具有很強的韌性。

  從價值鏈和產業鏈角度看,中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體系中的整體附加值還較低,產業鏈總體上處於中低端地位,中國產業總體上大而不強,存在眾多“核心能力短板”和“基礎能力短板”,存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沒有突破。從產業安全角度看,這些“能力短板”會轉化為中國產業鏈上的“韌性短板”。彌補這些“韌性短板”,提高中國產業鏈韌性,成為建設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具體而言,提高中國產業鏈韌性可以從要素、企業、產業和生態四個層面入手。

  一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步伐,強化高水平自主技術要素供給。提高產業鏈韌性和實現現代化產業體系自主可控,最重要的是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這需要圍繞重點產業鏈,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卡脖子”薄弱環節,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現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新材料、重大裝備核心技術的率先突破,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提高產業基礎能力現代化水平。在政策方面,一方面正確處理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關係,充分發揮競爭政策對顛覆性創新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共性基礎技術研發,加快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等。

  二是加快培育鏈主企業和關鍵節點控制企業,提高中國企業的全球產業鏈掌控能力。企業是產業鏈韌性的主體力量,要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培育出一批能夠主導產業鏈的世界一流企業,更需要培育大量能夠掌控產業鏈關鍵節點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這要求我們積極推進領航企業培育工程,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高質量發展,鼓勵企業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重要基礎工藝、共性技術基礎等方面進行技術攻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產業領域,加快“補短板”“鍛長板”。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