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藥材炒成“金融產品”的現象不能等閑視之
http://www.CRNTT.com   2023-07-19 08:40:57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7月,中藥材交易本應進入淡季,但今年卻一反常態,價格從年初開始就居高不下。除自然氣候等因素外,許多業內人士指出,游資的介入是推動本輪中藥材價格高漲的主要原因。中醫上用量較大的麥冬、黨參、川貝都在漲,單價本就高的蟲草也比去年同期漲了30%。據粗略統計,300多個常用品種中藥材中,有200個都存在不同幅度的漲幅。

  無論從周期還是規律上看,本是淡季的中藥材都出現了瘋漲之勢。以常用的幾種中藥材為例,本地當歸從60元一公斤漲到200元一公斤;80元一公斤的黨參,現在也漲到220元,沙苑子更是漲了10倍,以至於連業內老中醫都感嘆“40年沒見過這種漲法”。這種情況如同當年同樣被炒的綠豆和大蒜一樣,都是游資炒價作祟的結果。若不針對亂象採取措施加以治理,勢必帶來嚴重後果。

  據業內外分析,之所以此輪中藥材價格上漲屬於非常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此輪中藥材價格周期已達十一年,且在高位已運行了三年,不符合價格周期規律;二是中藥材價格上漲應與通貨膨脹相生相伴,而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大宗商品的價格是回落的,中藥材價格不降反升明顯不正常;三是每年六月後是中藥材的淡季,價格暴漲不符合市場規律。由此基本可以坐實,此次價格從年初開始就暴漲,惡意炒作、囤積居奇等炒價行才是主因。

  中藥材價格高漲不只是市場命題,除了要考慮到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和擾亂市場秩序外,還得兼顧民生訴求下的行業發展前景。非正常和理性的價格體系,會打破整個行業的利益格局,甚至影響到其未來的長遠發展。一方面,種植環節由於受終端價格的引誘而不斷擴大種植範圍和規模,造成事實上的供大於求的局面;另一方面,在中藥材的使用環節,價格過高會影響消費者對中藥治療方式的選擇和情感認同,沒有了價格上的比較優勢,受“中醫拋棄論”的影響,整個中醫藥的發展前景都會受到影響。

  更重要的是,在依法治理的大背景下,任由此類亂象的存在和蔓延,會對社會治理權威和能效帶來巨大挑戰,並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反向效應。《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根據《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第六條的規定,經營者推動商品價格過快、過高上漲的,應予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較重的處5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業整頓,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而涉及非法經營等犯罪情節的,還可能面臨刑事處罰。

  十餘年前,中藥材也曾經歷一輪暴漲,為此相關部門及時採取干預措施,讓“有形之手”迅速發揮作用,如對2009年對大量購入的囤積三七的康美藥業提醒告誡,責令54家囤積黨參的商戶限期限價限對象銷售所囤積的100多萬公斤黨參,同時對部分典型案例進行了嚴處重罰,通過及時果斷地公開立案調查,依法嚴懲壟斷行為和價格違法行為並沒收違法所得,幫助中藥材行業恢復正常的市場競爭,維護了良好的市場秩序。

  6月22日,中國中藥協會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報了《中國中藥協會關於近期中藥材價格異常上漲情況調研報告》,呼籲國家相關部門出台政策並採取措施,以維護中藥材市場的價格穩定。同時向整個行業的各單位發出倡議書,倡導規範自身行為,共同維護行業利益。行業自律只是一個方面,借鑒以往的經驗來看,需要相關價格主管部門和執法機構及時採取措施,對社會游資或經銷商聯手操盤囤積藥材,低進高出,致使中藥材價格等違法行為給予懲治,讓其付出應有的代價,以此形成震懾效應,如此才能讓中藥材價格回歸正常。

   來源:光明網  作者:唐偉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