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非遺綻新枝 錫韵永流芳
http://www.CRNTT.com   2023-08-13 11:33:59


  中評社北京8月13日電/據光明網報導,由江蘇省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編著、符志剛主編、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非遺主題學術著作《非遺瑰寶綻新枝——無錫市優秀非遺項目活化創新案例選編》一書,甫一問世,尚飄著油墨的清香,便受到了讀者的關注和喜歡,認為該書能夠立足非遺這個大課題,站在社會的角度,通過歷史的視野,選取經典的案例,運用文學的語言,講述了精彩的非遺故事,融知識性、歷史性、可讀性於一體,是一本難得的佳作。

  無錫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留存著數以百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據統計,無錫入選市級以上非遺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已達300多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主要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在當下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下,其中的許多項目,雖然具有社會意義、文化意義和經濟價值,但是,在其受眾面、消費性等方面都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有的甚至到了難以為繼、行將消亡的地步。近年來,政府和社會越來越重視非遺工作。隨著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大,各項保護性政策和措施陸續出台,讓非遺項目積極地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中去,來拓展它們的生存空間,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為了探究非遺保護工作的內在規律,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為廣大非遺工作者和非遺傳承人尋找一些可資借鑒的成功經驗,無錫市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會決定編撰《非遺瑰寶綻新枝——無錫市優秀非遺項目活化創新案例選編》一書。他們從全市300多項市級以上的非遺項目中,遴選確定了43項具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希望通過對這些非遺項目的深入剖析,在當代社會環境下,讓古老的非遺項目通過保護傳承、創新活化,來拓展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找到新的發展之路,從而使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該書的寫作者均為無錫市各縣﹙市﹚區作家協會的專業作家。全書43篇作品,呈現出主題鮮明、結構清晰、文筆流暢、風格各異的面貌,在簡要介紹非遺項目的主要特點、傳承體系、保護現狀之後,能夠集中筆墨,重點描寫項目活化創新的舉措和成效,做到既有生動活潑的人物活動的敘述和場景細節的描寫,又有嚴謹細致的專業知識介紹,將知識性、生動性和趣味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內容上看,主要涉及傳統口頭文學;傳統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傳統技藝、醫藥;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傳統體育和美食等,涵蓋了無錫非遺的所有領域,因而,具有較強的樣本研究價值。其中,陸一新的《梁祝傳說——化蝶千年永翩躚》;薛燕、須宇峰的《錫劇——太湖一枝梅,錫韵永流芳》;楊文雋的《惠山泥人——摶泥悟心,寫意傳情》;符志剛的《玉祁雙套釀造藝術——雙套美酒,歷久彌醇》;胡亦敏的《清水油面筋——無錫清水油面筋“鬆鶴”長青》;梅錦明的《黃土塘西瓜種植技藝——黃土塘西瓜,從歷史長河裡流淌出的甜蜜》等篇章,都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該書不僅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可讀性,還具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全書共21萬字、250餘張圖片,43個項目中,有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省級非遺項目20項,市級非遺項目15項。這些項目都有如下的特點:首先是保護傳承得好,傳承譜系清晰,保護措施得力,生存狀態良好;其次是活化利用得好,能夠主動融入現代社會,緊密結合現代生活,賦予項目全新的活力;再次是創新發展得好,能夠遵守傳統而又不完全拘泥於傳統,在創新中不斷拓展新的生存空間,因而發展前景廣闊。

  《非遺瑰寶綻新枝》作為江蘇省的第一本非遺活化案例的紙質文本的正式出版物,在非遺研究領域中開了一個好頭,為全省乃至全國的非遺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借鑒的圖文讀本,具有開創性的意義,相信對後來者將會起到一定的引領作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