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
http://www.CRNTT.com   2023-09-04 08:47:48


  中評社北京9月4日電/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就“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作出部署,既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也為做好公共服務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

  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是新時代公共服務發展的要求

  光明日報發表華中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啟春、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韓璞庚文章表示,公共服務是政府的基本職能,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持續加大財政投入、不斷深化體制改革、積極創新供給機制、逐步健全服務體系,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總體均等化,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增進了民生福祉。黨的二十大提出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明確了新時代公共服務發展的新要求。

  增強均衡性明確了公共服務供給端的新導向。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的基礎上,增強均衡性要求更加關注區域、城鄉、群體之間公共服務資源的有效配置,減少社會成員公共服務獲得的差異性,是均等化的拓展和提升。增強均衡性,要求更加重視公共服務供給端的改革創新,既包含國家宏觀層面的公共服務供求均衡,也包含地方各層級的公共服務供需適配,體現了公共服務投入和產出全過程的均衡。

  增強可及性突出了公共服務需求端的體驗感。公共服務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增強公共服務可及性旨在提升供給與需求的匹配程度,提高公共服務的使用效率,優化公眾公共服務體驗感受。增強可及性,以權利可及,法律、政策等的全方位多維度保障為基礎,既強調空間可及、公共服務設施在空間布局和距離上便利可達,又重視內容可及,公共服務產品可利用、價格可承受、質量標準化和安全有監管。

  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體現鮮明的人民立場

  文章強調,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了公共服務為誰提供、靠誰提供、由誰享有的根本問題,是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的價值依歸。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的歷史經驗,也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實質上是要求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統領公共服務供給全過程,著眼人民群眾最迫切、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需求,努力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充分體現了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重和踐行。

  強調人民參與作用。人民群眾是公共服務的對象,衹有人民群眾積極廣泛參與到公共服務過程中,才能實現公共服務的供需契合和質量提升。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既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也重視人民群眾在公共服務中的需求表達、過程監督、使用體驗、質量評價,是優化公共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服務效能的重要保障。

  回應人民需求變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衹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隨著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公共服務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增強均衡性和可及性,明確了公共服務內容的擴展範圍和過程的實施要求,是立足新征程不斷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