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深刻認識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
http://www.CRNTT.com   2023-11-05 08:55:34


  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全局性指導意義。
  
  經濟日報發表南開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王生升文章表示,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我們要立足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科學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踐邏輯,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持續增強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地位,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為夯實中國經濟發展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提供強大支撐。
  
  加快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文章指出,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人類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在新征程上,必須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加強自主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提升中國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
  
  回顧世界發展歷程,18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幾次重大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甚至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建立起了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第二次產業革命時期,美國建立起以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為支柱的產業體系,其製造業規模和產值迅速增長,在科技和產業革命中成為領航者和最大獲利者。
  
  聚焦國內,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事業,作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重大部署,為中國現代化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吹響了“向科學進軍”的號角。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鮮明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黨的十五大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顯著特徵的新業態快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持續湧現,這必將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將重塑世界經濟政治格局。但也要看到,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一些發達國家對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不斷打壓,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面臨多重壓力。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徵,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中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大力推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發揮產業體系完備和配套能力強的優勢,高效集聚創新要素,為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
  
  文章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人類必須首先滿足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等其他活動。實體經濟以物質生產活動為主,直接創造物質財富,為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提供物質保障。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增強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
  
  近代以來,科技進步使人類社會面貌發生了根本變化,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崛起歷史,還是發展中國家的後發追趕歷程,都清楚展現了實體經濟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在一國經濟發展中的支撐作用。反之,如果一國經濟過於重視和依賴虛擬經濟,經濟發展呈現“脫實向虛”態勢,就容易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乃至更大問題,其發展潛力會被迅速耗盡。
  
  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工業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已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主要農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這些歷史性成就的取得,都是中國高度重視發展實體經濟的結果。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程度,實體經濟都是中國發展的本錢和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但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經濟發展不少領域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提升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有利於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必須堅持把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要錨定目標,深刻把握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世界經濟發展趨勢,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為構築未來發展戰略優勢提供重要支撐。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