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苑舉正:“我是百分之一百的中國人”
http://www.CRNTT.com   2023-11-22 10:30:04


 
  “哲學有趣又有用”

  苑舉正有“西方”的一面,講授斯多葛學派、懷疑論,譯盧梭著作,寫思考西方哲學的書;他又有“東方”的一面,按輩分取名“舉正”,因“正”表字“子端”,常用一方篆刻姓名石印。

  “我們家來自孔孟之鄉,非常重視教育。”苑舉正說,父母覺得有天生的義務,一定要讓孩子讀書,並把讀書的自主權交給孩子。

  苑舉正選擇哲學作為一生志業時,母親問:“為什麼?”

  “喜歡讀厚重的書,讀了後能從繁到簡地講出道理。我適合讀這個。”苑舉正說。

  從學哲學到教哲學,苑舉正的哲學路走了40年。哲學於他而言,不止是“求知的熱情”,更多是“命運的必然”。他認為,“讓人覺得哲學不難”是自己作為哲學教育者的責任,“讓人覺得哲學有趣又有用”則是他的目標。

  “儒學是講求務實的哲學,強調實事求是。”自幼受儒家觀念熏陶的他說,從“未知生,焉知死”“聖之時者也”等可以看出,儒學不倡清談,而注重當下事和與時俱進。

  課堂上,苑舉正常以生活經驗和時事熱點舉例,如蘇格拉底所謂的“知識的產婆”,在與學生的問答中“催生”理性思考與分析。

  “我最希望教給學生的是哲學概念,可以應用於生活中出現的一切事物。”他說,哲學最大特色是思考靠理性,而哲學之用在於回答所有人想知道答案的三大問題:存在、道德、生命。“在儒家影響下,立志做讀書人是達到有意義人生的最佳途徑。”

  苑舉正考慮將來開一門中西方哲學匯通的課,比較分析斯多葛哲學和儒釋道。“用我們中國的傳統觀念解釋斯多葛哲學,學生會比較容易接受和產生共鳴。”例如,斯多葛哲學主張每天審視自己的進步,而儒家則“吾日三省吾身”,這之間就有了共通性。

  “講好中國民主故事”

  一盞補光燈45度斜照向整潔的辦公桌,後面貼墻立著滿是書籍的兩個櫃子。苑舉正在他台大辦公室的這一方空間裡錄制了大量視頻,闡述對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領域話題的看法。

  苑舉正的視頻僅在B站平台上就收穫了逾60萬“粉絲”和近4000萬次播放量。他通過彈幕和評論,看到大陸網絡討論的積極向上,也從中感到哲學是活的學問。

  一次,苑舉正在互動中問網友希望他講什麼?有網友答:“中國的民主故事。”

  “受到很大啟發”的苑舉正越來越發現,西方價值敘事中的核心——“民主”,是在確保西方優勢地位前提下被確立的。然而,當“中國式民主”這個選項出現後,西方的“民主”相形之下僅僅剩下些口惠而實不至的口號。

  在苑舉正看來,“標準答案”在哲學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思想是動態的、辯證的、連續的。把西方社會的變化、西式“民主”的現實放在動態框架中思考,就會發現在投票“民主”政治中,人民把票投下去的那一刻起就失去了權利。

  “大陸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強調的是民主制度發展要以民心所向為念。”他肯定道。在大陸看到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苑舉正深深認同“首要的是富強”。

  抗戰期間,苑舉正的父親曾在天津被日本侵略者打過一記耳光,這讓父親屈辱難忍。“現在,中國人在自己土地上受欺辱的情況還會有麼?”苑舉正說,衹有國家獨立富強了才有談民主的可能,而保衛家國平安、改善自然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等都是人民所需,“這些辦到了,就是民主”。

  苑舉正在網絡平台上積極更新內容,也常在島內參加政論節目,於唇槍舌劍中激濁揚清,分辨是非善惡,駁斥別有用心者對大陸的抹黑。他說,除了在課堂上扮演好教師的角色,還要在網絡空間扮演好“網紅”的角色,因為“改變自己能改變的,是應盡的責任”。

  “今天有能力站在公眾面前講話,就要說出自己心中所想。”苑舉正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