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鏡頭:台北中山堂 清朝布政司衙門舊址
http://www.CRNTT.com   2024-01-18 00:35:41


台北市中山堂。(中評社 張穎齊攝)
  中評社台北1月18日電(記者 張穎齊)位在台北市中正區的中山堂,舊址是清朝台灣布政使司衙門,是當時福建台灣省最高行政機關,在日據時期被改建為台北公會堂,直到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後,才更名為中山堂,現址建有孫文銅像,蔣介石更在此舉行過“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大會”。

  中山堂最早的舊址源自1845年,大清帝國設置台灣布政使官職,同年於臺北府城西門內的西門街北側,建布政使司衙門,該衙門是福建台灣省最高行政機關。1895年5月乙未戰爭初期,該布政使司亦為台灣民主國的總統府,不過只維持十數天。同年6月日本占領台北並接收該布政使司衙門,17日舉行據台始政式典禮,也代表開始展開長達50年的日據時期。

  中山堂落成於日據時代1936年,為日本建築家井手薰的作品,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抵達台北,蔣也參加在中山堂舉行的“台灣光復一周年紀念大會”。1949年10月10日,中山堂孫文像揭幕,為台灣第一座露天的孫文銅像。

  之後,中山堂成為舉行“國民大會”、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及政府接待外賓的主要場所,直到陽明山中山樓落成為止;但“國民大會”秘書處仍設於中山堂中華路側,直到“國民大會”停止運作。歷史上舉凡美國總統尼克森、南韓首位總統李承晚、南越首位總統吳廷琰、菲律賓總統卡洛斯·加西亞、伊朗國王巴勒維等元首“訪華”,都是在此接受“國宴”招待。此外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在此簽定。

  中山堂寬60公尺半,側深達113公尺,共有4層樓,該建築面積共達4000平方公尺左右,而這建築又是由集會堂與餐廳兩部分組成,其中“集會堂”內分兩層,上層與下層合計共觀眾席2056席。因可播放電影,1950年代至1990年代為公教人員免費電影院所在,也曾是“國民大會”開會的所在地,到1966年中山樓完工後才改至該處開會,其後面靠中華路一側,是“國民大會”秘書處的辦公室。

  中山堂落成迄今有88年歷史,如今的廣場成為台北市民休憩、遛狗、親子共樂的地點,中山堂也開放民眾參觀,還有售票的展廳,海內外遊客可到此一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