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小林制藥深陷紅曲風波”功能性食品潛存風險
http://www.CRNTT.com   2024-03-29 15:05:08


 

  日方專家認為之所以出現上述“意想不到”成分,主要有3種可能性:一是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未知成分”的異物,二是混入了能夠生成“未知成分”的微生物,三是紅曲菌株突變成了能產生“未知成分”的菌株。不管是哪種可能性,衹有確認這種成分,才能弄清服用紅曲保健品和健康受損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因果關係。

  但日方專家認為,不必過分擔憂含紅曲食品的安全性。多年從事食品安全相關工作的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唐木英明表示,小林制藥使用的紅曲菌沒有合成橘黴素的基因,通常情況下很難想象紅曲菌會產生有害物質,無需對正常紅曲的安全性抱有不安。

  “紅曲風波”是日本2015年開始實施“功能性標示”食品制度後,日本生產商首次因健康受損問題而宣布召回產品。根據這一制度,生產商只需在上市銷售前向日本消費者廳提交與其聲稱功能相符的科學依據進行備案即可,無需日本政府部門的審批許可。此次事件後,日本政府將對所有申報過的6000多種功能性食品實施緊急檢查。

  日方專家們建議在完善相關標準和評估機制的同時,呼籲消費者提高風險意識。專家指出,保健品不是藥品。一方面,通常人們吃的普通食品的種類及其食用量每天都在變化,即使偶爾有某種食品含少量有害成分,也不易對健康產生大的負面影響。而保健品是將成分濃縮後制成片劑或膠囊等,很容易攝入大量相同的成分並且每天持續服用,一旦保健品含有害成分,其健康風險也會相應增大。另一方面,開具處方的醫生、藥店的藥劑師可以指出藥物的副作用並說明服用方法,對於保健品則全靠消費者自己判斷,有可能增加安全風險。

  日本內閣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總結了19條有關功能性食品的注意事項以提醒消費者,其中包括不能因認為功能性食品是“食品”而覺得大量攝入沒關係;“天然”“自然”等詞匯容易讓人聯想到“安全”,但並不意味著科學意義上的安全;要注意通過膳食補充劑過量攝入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風險;所謂的“健康食品”並未接受與藥品同等水平的品質管理等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