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策展的關鍵在於有效轉化
http://www.CRNTT.com   2024-03-30 13:55:21


 
  當下,美術館策劃展覽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希望作品與觀眾建立起有效的溝通,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展覽從觀眾體驗感的角度出發,去設計空間敘事與參觀動線。比如正在日本京都市京瓷美術館舉行的“村上隆魔法京都”展,進入該館中央大廳,看到的是村上隆的兩件大型雕塑,之後隔了相當長的一段空間距離,才得以進入此展的主展廳。這樣的設置,對觀眾起到很好的引導和鋪墊作用。接著,進入主展廳的入口處,發現非常逼仄,展出的是一幅體量巨大的《洛中洛外圖屏風》,根本沒有足夠退距讓人觀看整幅作品的全貌。隨後又進入一個非常高挑的專廳,黑暗中衹有燈光打在作品上,此廳可謂本次展覽最精華的部分,展出由四大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組成的村上隆版的《平安京》。此時,觀眾才明白,策展人其實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入口處的逼仄,是為了烘托展覽的高潮。而入口處採用如此狹窄的間距,實際上也是逼迫觀眾近距離觀賞,那幅長達12米的《洛中洛外圖屏風》是村上隆對經典的一次再創作,在原來的畫作上增加了村上隆頗具標識性的許多幽靈精怪。通過這種特定空間的設置,相當於強迫現場觀眾留意村上隆再創作過程的各種“陰謀詭計”和細節,否則很容易被忽視。

  為了增強展覽的學術和研究性,現在的普遍做法,是在展出作品的同時,也展出相關文獻資料。需要注意的是,對於藝術展覽而言,原作無論什麼時候都是第一重要的,歷史文獻衹有與作品建立起明確的邏輯關係,並且這種邏輯關係要淺近直白,觀眾才能明白與理解展示這些歷史文獻的目的和意義,並不是將它們集中放置在展櫃中或展墻上,觀眾就會自動瞭解其意圖。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藝術展設立單獨的文獻展區。如果將歷史文獻與藝術大師不同時期的作品結合起來,是否更有利於觀眾理解藝術大師們藝術風格演變的脈絡?更有利於觀眾理解他們的作品?

  學術性展覽,既有面向歷史與經典的,也有面向當代的。有時,面向當代的學術性展覽,其研究成果的轉化更富有挑戰性。比如第十四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這是一個非常具有哲學含量的展覽主題,作為一個普通觀眾要理解這個主題本身就頗費思量,因此如何運用作品和展示設計來闡釋與支撐這個展覽主題的建構變得非常重要。筆者注意到,為了此次展覽,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中央大廳進行了精心的改造,特意營造出宛如進入影院之後的那種昏暗光線,中庭設置了一個巨型金屬球體裝置。觀眾可以站在下面仰望,也可以登上臨時觀景平台,從不同角度進行參觀,仿佛置身於宇宙世界。這種情景式的打造,就是一種當代的展覽語言,從而讓觀眾立馬有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感,更便於後續對展覽結構和參展作品解讀。

  總而言之,策展的關鍵在於將研究成果和學術思考進行有效轉化,如果實在無法進行轉化,只能作出取舍。策展理念既體現在策展文本中,它也必須體現在可感的結構和形態中。某種意義上來說,策展一直是戴著腳鐐在跳舞,它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種具有挑戰性的實踐。

  (來源:文匯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