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考古新聲”揭示中華文明傳承密碼
http://www.CRNTT.com   2024-04-19 10:34:55


  中評社北京4月19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淮河南岸,一座沉寂了2000餘年的戰國時期楚國大墓徐徐揭開面紗,傳來今年考古界的重磅“新聲”。

  這是位於安徽省淮南市高新區三和鎮徐窪村的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16日在安徽省淮南市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據悉,歷經近4年的發掘,目前已在武王墩一號墓提取漆木器、青銅器等編號文物超過千件,包含青銅禮器、生活用器、漆木器、樂器、俑等。此外,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個楚系墨書文字。

  “這些能較全面反映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和社會圖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武王墩考古項目負責人宮希成表示,武王墩一號墓年代處在封建國家體系趨於解體、大一統國家即將孕育形成的關鍵時期,對研究周、秦、楚、漢歷史演變和秦漢中央集權大一統國家及文化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學是塑造民族歷史認知的重要知識來源,以武王墩為代表的新史料不斷用科學實證向世人展現古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根系和發展脈絡。

  史學家曾提出,楚文化蘊含進取、團結、開放、和諧、愛國的精神。在淮南市博物館原館長沈汗青看來,武王墩一號墓的階段性發掘成果,充分表明在戰國晚期向秦漢過渡時期,中華大地各地區、各流域的人們相互交流,其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思想內核也在不斷發展並延續至今,成為中國人日用而不覺的文化基因。

  距今200萬年的人字洞遺址、距今約六千年的磨盤山遺址、始建於14世紀的鳳陽明中都遺址……江淮大地上一批考古新發現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中華文明延續性、連續性的實質載體。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方輝認為,填補空白、鏈接缺環、改寫認知的很多考古新發現其實都有長期的學術積累,是認真謀劃、科學布局、厚積薄發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