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俄制反艦導彈的“彩虹基因”
http://www.CRNTT.com   2021-06-18 14:53:57


 
  走進其中一座灰色小樓,墻上掛滿一排排黑白歷史照片。一段段如煙往事,穿越時空隧道浮現在觀眾眼前,讓人仿佛回到那段艱苦的歲月。

  冷戰時期,蘇聯水面編隊力量弱於美軍。為尋求優勢,蘇聯試圖通過潛艇、巡航導彈和反艦導彈封鎖海洋,重點發展能夠打擊航母等大型水面艦艇的重型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蘇聯軍方提出要求後,彩虹機械製造設計局迎難而上,主動擔負起新型導彈的研發任務。

  1962年,KH-22導彈應運而生,成為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反艦導彈之一。KH-22與圖-22M、圖-95等轟炸機的完美組合,被蘇聯海軍視為“反航母神器”,一度令美軍航母戰鬥群頗為忌憚。

  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戰斧”巡航導彈誕生。這型導彈採用地形匹配制導系統,打擊精度比之前導彈躍升數倍。隨即,蘇聯軍方將具備地形跟蹤能力的對地攻擊型導彈研發重新提上日程,列為優先級項目。

  其實,早在1968年,彩虹機械製造設計局就開始著手研製一種遠程亞音速空射巡航導彈。最初,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制導系統的發展方向,建議軍方為這種導彈研發地形跟蹤制導系統,以提高打擊精度。但蘇聯軍方認為,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研發地形跟蹤制導系統無異於天方夜譚,並未接受這一建議。

  儘管在地形跟蹤制導系統的研發上,蘇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但充當“救火隊員”的彩虹機械製造設計局並未知難而退。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在立項2年後,他們研製的KH-55巡航導彈就開始小規模生產試驗。這型導彈與美國的“戰斧”巡航導彈十分相似,被西方國家稱之為“戰斧斯基”。

  “不斷超越自己,才能實現技術領先。”彩虹機械製造設計局深知,要想打造高人一等、勝敵一籌的武器,就必須在主動求變中搶占技術高地。

  早在成立之初,彩虹機械製造設計局就極力推動試驗和計算中心的建設,用於驗證導彈結構設計,提高產品研發效率。20世紀70年代,設計局又先後建成包含多種風洞的空氣動力試驗大樓、環境和熱強度試驗室,使超過80%的試驗可以在試驗室內完成,新技術開發周期大大縮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