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為什麼說美俄“新冷戰”將長期化?
http://www.CRNTT.com   2023-08-19 11:15:07


俄羅斯國防部18日表示,俄方當天挫敗了烏克蘭方面使用無人機襲擊莫斯科的企圖,事件未造成人員傷亡。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中評社香港8月19日電/據大公報報導,俄烏衝突爆發,俄美全面攤牌進入新冷戰。由於雙方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這場新冷戰何時結束舉世關注。然而,無論是這場衝突還是歷史結構性因素,都決定了俄美新冷戰必然長期化。

  從俄羅斯的角度,這是一場生死之戰,自身也有足夠的資源撐下去。更何況明年3月17日要進行大選。普京總統不僅要尋求連任,還要影響美國的選舉結果。因此,必須在俄烏衝突中占據上風。根據蓋洛普今年3月發布的民調,美國民主黨人認為俄羅斯是“最大敵人”的比例高達53%,而共和黨人衹有12%。民意支持度遙遙領先的特朗普早就聲稱只要當選就在24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共和黨人麥卡錫擔任議長後不僅拒絕了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訪問邀請,還明確聲明不會給烏克蘭開空白支票。

  在俄羅斯看來,只要堅持到明年美國大選並以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影響大選結果,就可以迅速取得戰略優勢,在相對有利的條件下脫身。

  即使民主黨連任,俄羅斯仍然可以寄希望於歐洲的變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歐洲接連遭遇經濟危機、難民危機、大規模恐怖襲擊、英國脫歐、新冠疫情和俄烏衝突,整個歐洲民意紛紛轉向極右。極右執政或者進入政府聯合執政已經是歐洲的普遍現象,歐洲實際處於大變局的前夜。關鍵的轉折點就看法國和德國。

  俄烏衝突發生後,法國極右政黨國民聯盟的支持率迅速上升,最高達到55%。如果衝突持續,下一次大選極右獲勝的可能性很大。這將引發歐盟的政治地震,有解體之虞,是歐洲和拜登政府所難以承受的。在這種情況下,歐美將不得不妥協。

  ·結構性因素決定兩國關係

  從美國的角度看,當然更不缺乏戰爭資源,同樣的明年拜登也要連任,他也想影響俄羅斯的大選結果。因此美國必須更大幅度的援助烏克蘭。

  當然害怕共和黨當選的烏克蘭更是要借當下的時機,全力反攻。可以說各方不管是實力還是主觀意圖,都遠沒到進行談判的地步。

  俄烏衝突雖然激烈,但只是一個短期因素,也早晚會結束,然而結構性因素決定了俄美新冷戰仍將持續。也正是這種結構性因素決定了俄美兩百多年歷史上的敵友關係。美國曾長期把俄羅斯視為重要的盟友,甚至對俄羅斯心存感激。在美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俄羅斯都站到了美國一邊。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英王喬治三世請求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出兵幫助鎮壓,但被拒絕。當英國海軍襲擊俄羅斯商船,俄羅斯立即發表武裝中立宣言並組織武裝中立聯盟。為此葉卡特琳娜二世也一下就從美國眼裡的“女暴君”變為“獨立之母”。華盛頓公開表示:“俄國政府證明了它是一個如同它自己所說的非常注重人權的政府”。

  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俄羅斯又是唯一一個站在林肯北方政府一邊的歐洲大國。特別是內戰期間俄羅斯兩次派艦隊訪問紐約和三藩市,極大的鼓舞了北方政府的士氣,也對阻止英法承認南方政府起到了一定作用。

  當然美國對俄羅斯也是投桃報李。1853年俄羅斯和英法爆發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宣稱中立,但實際站在俄羅斯一邊。除了通風報信、出售武器外,還迫使英國接受中立國商船不受侵犯、阻止英國在美國征兵、有效威懾了西班牙不敢參戰等。同時美國志願者也前往克里米亞幫助俄軍。在局勢不利於俄國時,美國就主動要求調停。當俄羅斯擔心美國偏袒立場會導致英國拒絕,美國則這樣回答:“讓他們拒絕吧,那將會使我們更加敵視英國,你們俄國肯定不會拒絕的”。

  1863年波蘭發生反俄大起義,英法試圖聯合美國共同譴責,要求恢復波蘭民主。但被林肯政府立即拒絕。

  美俄之所以友好如此,根本的是它們有共同的威脅:全球霸主英國。俄羅斯樂見美國和英國競爭,美國則由於俄羅斯對英國的牽制,使之無力介入美洲。所以俄羅斯不願意美國發生內戰而削弱,美國不希望俄羅斯在克里米亞敗於英國。正如時任美國國務卿馬西所指出的:“我們有權問一問,他們打敗俄國之後,是不是也要對我們採取同樣的行動?”

  ·美不會改變“零和”思維

  這就是為什麼俄羅斯一定要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轉化為英美矛盾,美國欣然接受這塊不毛之地則在向俄羅斯表示善意,同時也是美國西擴戰略的一部分。

  直到二戰結束,美、蘇分別成為超級大國,各自的利益全球化,雙方持續一百多年的友誼才告終結。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即使一度倒向西方,也未能恢復到昔日的友好關係。

  因為此時的美國已經是全球霸主,雙方不但沒有根本的共同利益,相反俄羅斯還在兩個層面構成威脅。一是它有足夠的實力成為潛在的挑戰者。二是俄羅斯還可以助力美國其他潛在的挑戰者。比如俄羅斯的能源不僅幫助歐洲的自主和獨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歐洲還可以打俄羅斯牌和美國討價還價。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一直強烈反對俄歐之間的能源管道建設。

  所以不難理解。冷戰結束後美國一再推動北約東擴,對俄羅斯進行戰略擠壓。俄烏衝突爆發後,美西方不承認北約東擴是對俄羅斯的威脅,即否認這是原因。可是當中國創立亞投行之時,奧巴馬總統明確反對盟友加入。何以美國認為亞投行是對自己的威脅,而北約東擴卻不是對俄羅斯的威脅呢?

  今天俄美重新走向全面對抗的新冷戰,不是由於某一個人,某一件事,而是雙方結構性利益衝突造成的。烏克蘭只是雙方對立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只要美國仍然是零和的全球霸主,俄美新冷戰就不會終結。

  作者 宋魯鄭 旅法政治學者、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