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何慧俐:兩岸中華文化與意義治療的會通研究
http://www.CRNTT.com   2020-12-15 11:58:21


 
  (三)佛家與意義治療的會通融合
 
  林安梧提出“佛家型的般若治療學”強調回到意識本身,沒有執著與染污。當我們能夠透過這樣一個詮釋解析的活動,這時是一個圓融無礙的我、當下空無的我。“我,當下空無”而回到一個真空的境地,讓其它的存在事物,煩惱如其煩惱彰顯,智慧如其智能本身。佛教講“如來”就是來去自如,來而不來,去而不去,這就是來去自如。由於徹底地放下,生命顯得徹底從容,因為沒有任何掛搭、干擾與痛苦,而這時候會生出一種非常強的實踐勇氣,任何世俗的榮譽、名利乃至生死,通通干擾不了你,如是而實踐之,就能夠因此有一種很強的生發力量。 佛家以當下空無的我“自淨其心”,使人能獲得穩定的心理和生理的力量,繼而產生從容自在的生命能量。

  林安梧認為,儒、道、佛三者連在一起談,儒家強調“主體的自覺”,道家強調“場域的和諧”,而佛教強調“意識的透明”。 王邦雄認為:“東亞的儒教,是‘道並行而不相悖’的王道文化,是君子‘和而不同’的開放心靈,可以尊重與包容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文化傳統。更重要的是,雖以儒學為主流,而與其一體並行的卻是‘虛靜觀照’與‘有生於無’的老莊思想,與‘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禪門教義。”牟宗三先生認為:“中國哲學的中心是所謂儒、釋、道三教。其中儒、道是土生的思想主流,佛教是來自印度。而三教都是‘生命的學問’,不是科學技術,而是道德宗教,重點落在人生的方向問題上。” 由是觀之,儒釋道的思想,對於人的生命,具有很大的引領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