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縣域分類是鄉村振興策略的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4-02-13 08:36:38


  中評社北京2月13日電/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循序漸進、久久為功,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這深刻指出了未來“三農”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

  中國是一個大國,區域差異非常大。這種區域差異不僅僅體現在南中北、東中西這樣的大區域差異上,更體現在縣域之間的差異上。所以,“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在我看來就是要將全國2843個縣級行政單位進行科學分類,然後分別按照不同的發展策略開展鄉村振興工作。

  目前,我們認為大致上可以將縣域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穩定極縣域,以農業生產、生態安全、社會穩定為核心工作,大概占到縣域總數的70%;二是發展極縣域,以工商業生產為主,大概占到縣域總數的20%;三是創新極縣域,以科技創新和高端商業服務業為主,大概占到縣域總數的10%。三類縣域不僅僅在鄉村振興的政策定位上非常不同,而且在工商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方面的政策需求也大不相同。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現在很多地方的政策都趨於一致,各省市縣甚至鎮都激情滿滿地要大力發展工商業,對於自身的區位條件、發展潛力、發展能力等客觀條件很少考慮。這種缺乏“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的發展模式是很不科學的,只會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甚至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如果說“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是從空間層面來講政策科學,那麼“循序漸進、久久為功”則是從時間層面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其內在規律的。這個提法對於鄉村振興工作尤其重要,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農村是近五億農民常住的家園,再加上我們還有三億農民工。我們要實現全面鄉村振興,不可能幾年之內就能完成。

  因此,我們除了要掌握鄉村振興的空間規律,更要掌握鄉村振興的時間規律,要對未來鄉村的發展規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每個重要的時間節點需要做什麼,也要意識到違背規律的發展模式只會浪費錢財。

  “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可以說切中了現實的要害。我們團隊在駐村調研時發現一個有趣的悖論,上面下來的財政資源越來越多,廣大農民的滿意度卻不升反降。其實道理很簡單,這些資源沒有用到農民可感可及的實事上,比如水利建設、鄉村教育、鄉村醫療、鄉村公共文化,等等。為群眾辦實事涉及鄉村振興的社會規律:老百姓不參與、不受益、不滿意的鄉村振興是沒有出路、沒有價值的。

  所以,我願意把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精神總結為一個詞,那就是“講規律”。認識到國家發展的時空規律和社會規律之後,想要充分利用這些規律,就必須具備統籌能力,敢於打破既有不合理的利益格局。

  鄉村振興需要建立在空間分類的基礎之上,尤其是縣域分類的基礎上。穩定極縣域努力生產糧食,而發展極縣域和創新極縣域努力發展工商業,這是符合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一方面,我們沒必要打破這種發展規律,非要讓適合生產糧食的地區盲目去發展工商業,讓適合搞工商業的區域一定要生產糧食;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簡單順應這種規律而消極無為,因為按照這樣的發展規律,各地的貧富差距必然會越來越大,這對那些種糧大縣、種糧大省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社會主義體制對共同富裕的價值追求。

  合理的政策體系是在充分尊重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的統籌分配,在農業地區和工商業地區之間實現利益共享。正因如此,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期待的探索。

  除了要探索建立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之外,也要在省域內探索縣域之間的橫向利益補償機制。我們很多省的內部差異也很大,即使是主產區也不是每個縣都是產糧大縣,因此縣域之間的省級統籌顯得尤為重要。當然,如何在主產區和主銷區之間進行統籌,涉及很多複雜的計算問題,不論是省域之間還是縣域之間,都很困難。但是有困難就有解決困難的方案,這正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問題。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林輝煌(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