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地緣政治正在塑造能源保障方式
http://www.CRNTT.com   2022-07-14 11:37:46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在俄烏戰爭發生後的4個多月裡,因為美西方對俄全方位多角度的制裁,歐洲乃至全球能源問題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在這種情況下,從莫斯科時間7月11日7時起,“北溪-1”天然氣管道開始常規維護,“暫停”對歐輸氣。按往年情況,維護工作將持續10天至12天。這引發了許多人對能源問題的新一輪猜測和議論。深陷能源危機的歐洲國家,一邊與俄羅斯“鬥氣”,一邊加快尋找開源之道,為幾個月後就將到來的寒冬作準備。

  在日前舉辦的第十屆世界和平論壇“地緣政治與能源安全”討論會上,俄烏衝突引發能源問題也是焦點話題。供需矛盾、能源轉型,不只對歐洲國家,對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需要持續調整和修正答案的開放性議題。

  丹麥駐華大使馬磊在討論會上說:“對歐洲來說,至少在一段時期內,對俄羅斯天然氣還是有需求的。”他認為,歐洲目前面臨著能源轉型過渡期的問題,短期內仍要依賴化石燃料。

  為解決能源供應問題,歐洲嘗試了不少開源之道。據國際能源署6月30日發布的報告,歐盟6月從美國進口的液化天然氣數量,首次超過了從俄羅斯進口的管道天然氣。歐洲“找氣”的觸角還伸向了非洲,比如,意大利在4月與安哥拉和剛果(布)達成了購買天然氣的新協議。

  也許出於萬般無奈,煤炭又重回歐洲能源的主戰場。路透社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5月,南非最主要的煤炭出口港理查德灣港運往歐洲的煤炭量,與2021年全年相比增長了40%。6月,德國、奧地利、荷蘭等國宣布重開煤電廠或解除燃煤發電限制。

  儘管無法預測此輪能源危機將發展到何種程度,因“開源”而重新成為能源主角之一的化石燃料,已經引發了廣泛議論。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後患可以預見;非洲國家本身就依靠化石燃料推動生產生活,現在要更多地以環境為代價向歐洲提供化石燃料;非洲國家能否獲得發達國家在綠色能源項目方面的氣候融資承諾兌現,目前也並不明朗和樂觀。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