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論壇:習近平重要涉台論述解讀

2024-05-13 00:09:20
與會者合影
郭偉峰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中評智庫基金會不久前在中國評論香港總部會議室召開座談會,由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郭偉峰主持,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兼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總編輯陳耀桂、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兼中國評論通訊社助理總編輯郭至君、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兼中國評論通訊社助理總編輯林艷、中評智庫基金會研究員兼中國評論通訊社編輯委員束沐與會。與會者圍繞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時發表的涉及兩岸關係重要的講話,特別是“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論,各自給出了獨到的見解。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5月號以《習近平“習馬會”重要涉台論述解讀》為題,刊登了與會者的詳細發言,文章內容如下:

        郭偉峰:開場白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並發表了涉及兩岸關係重要的講話。這次的講話背景正處在兩個特殊時期,一是兩岸關係處在最麻煩的時期,二是國際社會處在最危險的時期,共同的特點就是面臨或者陷入了戰爭的危機,難於自拔,兩岸和平或世界和平或將毀於一旦。兩岸怎麼辦?世界怎麼辦?就成了時代之問。對於這樣的時代之問,有能力、有實力進行回答的國際政治領袖堪為鳳毛麟角。兩岸以及全球的目光都落在了習近平身上。

  習近平的講話,清晰地告訴全世界:中國人、中華民族的最終選擇,歸根結底,就是堅定不動搖地走和平與發展的大道,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有決心有能力實現兩岸統一與偉大復興。這是對時代之問的習近平之答!

  中評智庫基金會與中國評論通訊社長期堅持傳播、學習、研究習近平的涉及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的論述,對於習近平今次的講話,我們已經採訪了兩岸乃至美國近百位專家學者、政黨及各界人士,進行深入全面的解讀,在輿論場上,蔚為壯觀,獨此一家。作為站在思想者肩膀上的中評的專家學者,我相信大家的觀點也一定會非常精彩。現在由我開始發言。
       郭偉峰:習近平關於“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論的解讀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全面深入、高瞻遠矚地闡述了“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國家完全統一開闢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升了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謂是超越現狀,面向未來,在最重要的時間節點對兩岸中國人發出的一次時代召喚!在“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論中,習近平闡述的四個堅定,夯實了中華民族能夠屹立於世界的思想支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第一點是: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在這一段講話中,深入闡述了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的內涵,其中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守護方式包括推進和平統一,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達成民族認同、國家認同、中國人認同等等。第二,兩岸關係中的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家人!統一之前需要有這樣的認同,統一過程中需要有這樣的方向,統一之後需要有這樣的成果。“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是習近平總書記向兩岸中國人發出的時代召喚!尤其重要的是,習近平在此提出了四個“不”: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這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信念,也必須是兩岸同胞的信念!通過歷史的脈絡,應該感受得到,從民族意識的覺醒,到民族意識的形成,又到民族意識的轉變,再到民族意識的提升,中國一路走來,坎坷不易。現在到了民族意識創新,並進入了新時代民族意識需著力推動民族復興的時代。習近平及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與歷史節點。習近平曾經談論過歷史節點問題,他說:歷史,總是在一些重要時間節點上更能勾起人們的回憶和反思。在習近平思想中,特別重視這幾個歷史節點: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具有500多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黨領導人民進行90多年的奮鬥歷史、新中國建設70多年歷史和改革開放40多年歷史。現在,習近平在今次講話中關注的歷史節點,不是過去的,而是未來的,也就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第二點是: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這段話是非常感人的,是對台灣同胞的一種慷慨大度的承諾。第一,在承諾讓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的同時,重點承諾要讓台灣同胞過上好日子。第二,承諾會同台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這是習近平“兩岸一家親”理念的再次彰顯。“兩岸一家親”理念是對台理論的重大創新,是指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最為重要的理念之一。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這樣說:“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從此,“兩岸一家親”理念正式成為中共全黨上下必須遵循的政策決定。另外,在過去的涉台講話中,習近平對台灣同胞的關心愛護是非常強烈的,賦有“給予”的特點:比如:(一)繼續給予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二)繼續給予交流合作的獲利空間。(三)繼續給予對台灣同胞支持統一、遏制“台獨”的信任。(四)繼續給予台灣同胞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承諾。積極為台灣同胞擴展空間、創造機遇,讓台灣同胞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去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第三點是: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中重點強調了共同體意識。關於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闡述,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創新論斷,他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各民族衹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須知,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關於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闡述,也是習近平的創新論斷,是習近平首次提出的一種治國理政思維理念。兩岸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豐富內涵,也幾乎是在同一時期完成的。自2013年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概念以來,習近平的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內涵日趨豐富,包括:(一)共同擁有政治基礎。(二)共同促進利益融合。(三)共同實現心靈溝通。(四)共同做到聚同化異。(五)共同促進文化認同。(六)共同參與民族復興進程。這樣的內涵,應該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習近平曾經提出了中華文化的“共同精神財富論”、“共同精神紐帶論”這重要的兩個精神論斷,這也是習近平理論的首創。精神財富及精神紐帶包含了信仰和信念、民族意志、道德信條以及文化底蘊等凝聚力,精神的力量是最強大的。兩岸之間衹要遵循這個精神兩論,就能夠解決好兩岸實踐文化認同的基礎問題,就找到了兩岸文化認同最大的公約數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第四點是: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復興思想完全是在新的時代、新的高度、新的內涵中創新構建的思想體系,把完成祖國統一的歷史使命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緊密聯繫起來。如此豐富、縝密、完整、與時俱進的民族復興思想體系,過去是沒有出現在中共領導人系統論述中的。全面把握歷史時間節點,並預判歷史進程的重要時間節點,以抓住歷史發展機遇,創建歷史偉業,這是習近平哲學思想的生動展示。習近平對兩岸統一的大政方針也進行了深入的哲學思考以及大量的觀點表述,極大地豐富了統一思想內涵。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內核中,賦有強烈濃厚的國家統一理念,對民族復興與兩岸統一之間的辯證關係論述至為深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幾代中共領導人與中國人民的理想、目標與追求,習近平承擔歷史重任之後,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與論述,提出了大量的新觀點,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因而,習近平民族復興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羅祥喜:習近平重要涉台論述的特點與意涵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一行時發表的講話,是一次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寄語青年的重要涉台論述,也是習近平近幾年來最大篇幅的涉台理念和政策主張論述,內涵非常豐富,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個論述,概括起來至少有以下五個重要特點:

  第一,習近平從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高度,用四個“堅定”完整論述了中華民族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內在聯繫,強調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習近平講話中的四個“堅定”分別為: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造中華民族同共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的意涵,一是要求兩岸中國人要把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二是強調為兩岸同胞謀福祉是發展兩岸關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希望兩岸同胞要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並表示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四是民族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同心共創、接續奮鬥,相信民族復興終將在兩岸同胞接力奮鬥中實現。其中既有要求和寄語,也有路徑和方法,更有信心和方向,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重要論述。

  第二,習近平用通俗、形象的語言,論述了兩岸同胞的共性和兩岸關係的性質。這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先,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這些共同點,彰顯了兩岸關係的性質是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其次,習近平表示,兩岸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夠把我們分開;相信海峽的距離阻隔不了兩岸同胞的骨肉親情,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充分反映了習近平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定力和信心。其三,習近平強調,衹要不分裂國家,衹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就家裡人的事先接觸交流起來,增進瞭解,纍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充分反映了習近平對台灣同胞的理解、包容和信任。其實也是再度強調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是一家人,要守望相助,這是習近平一貫以來涉台論述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寄語青年,面向未來。習近平在講話中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寄語兩岸青年,強調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並表示要持續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這表明,習近平講話的指向性非常明顯,就是面向未來,寄語青年,突顯了兩岸青年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作用,以及持續深入推動兩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毫無疑問,習近平此次重要講話,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性作用,兩岸青年交流必定是未來兩岸交流的一個重點和亮點;相信兩岸青年交流的深化,一定有助於增強兩岸青年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有助增強對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信心和決心。

  第四,始終以台灣同胞福祉為念,向台灣同胞表達深情厚意與莊重承諾。習近平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要讓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過上更好的日子,強調“我們有能力帶領14億多大陸同胞過上好日子,也完全有能力同台灣同胞一起共創美好未來”。習近平還說,“我們始終以台灣同胞福祉為念,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積極為台灣同胞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讓台灣同胞利益更多、福祉更實、未來更好”;表示要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習近平在講話中,除了表示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在會見中,習近平還對4月3日台灣花蓮縣海域發生7.3級地震,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對遇難同胞表示哀悼,對災區民眾表示慰問。這些言語,足以反映習近平對台灣同胞的深情厚意,不僅在場的台灣同胞能夠親切感受到,相信台灣社會也一定有感。

  第五,需要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保持警惕。習近平在講話中,除了正面論述兩岸同胞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強調中華民族、中華文化幾千年生生不息的關鍵,是中華民族有國土不能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但就現階段而言,需要對“台獨”分裂等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保持高度的警惕,並堅決加以反對。

  在國際局勢紛亂動蕩、台海形勢複雜嚴峻的當下,習近平總書記能夠就兩岸關係發展,發表如此冷靜平和、如此有溫度的涉台論述,既反映了習近平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向台灣同胞表達了深深的情意,表明中國大陸的和平發展、融合發展政策不變,也對國際社會再次表達中國的原則立場,即台灣問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是中國的內政,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任何外部勢力的干涉。習近平重要講話,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陳耀桂:“習馬二會”的現實意義和台灣的可能選擇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會見馬英九一行時發表的講話,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對台政策講話。講話著重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論述兩岸關係,這是新形勢下大陸對台工作論述的一個新變化,蘊含新的政治訊息。講話強調中華民族,將進一步促進兩岸各方面的交流對話。

  習近平談到的四個“堅定”,是這篇講話的核心論述,為兩岸關係的未來定調,為大陸對台工作指出方向。四個“堅定”包括:第一,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第二,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第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第四,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講話充分展現對解決台灣問題的高度自信與耐心,充分說明大陸希望以最符合中國整個國家利益的方式,包括兩岸中國人利益的方式來實現統一,不想看到中國人骨肉相殘。

  “習馬二會”及習近平講話釋出很多重要政治訊息。其中,傳遞給台灣方面的是,大陸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衹要不分裂國家,衹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談;反之,若仍然堅持不接受“九二共識”,雙方將無法對話,僵局難以打破。傳遞給美國及其他外部勢力的訊息是,“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兩岸自己解決問題,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絕不讓步。

  數十年來,美國等外部勢力不斷設下陷阱,提供軍援給台灣,為代理人戰爭提供武器,想讓“中國人打中國人”。中國人不會、也絕不能掉進那種陷阱。習近平講話闡明,中國終將要實現國家統一,但是會以最符合全中國利益的方式。

  “習馬二會”印證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文同種、共有歷史記憶。馬英九一行的行程安排突顯兩岸歷史、文化與認同連結,有利兩岸民眾情感凝聚,增進新一代台灣青年對中華文化及歷史的認識,也有利於新一代台灣青年更理性務實看待大陸崛起。

  馬英九第二次來大陸,祭黃帝、參訪一些中國古代史和近代史的古蹟,這些都反映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基本事實。另一方面,“習馬二會”鞏固了“九二共識”的基礎。自1992年以來,兩岸持續交流的凖繩是堅持“九二共識”與反對“台獨”,“九二共識”如同一個套在“台獨”身上的緊箍咒,讓台灣當局不能肆意妄為,必須面對。
  “九二共識”不是一個政治符號,更不是文字遊戲,還是一個歷史事實,沒有“模糊化”空間,任何人、任何勢力都否定不了、歪曲不了。不管民進黨當局承認與否,“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至今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兩岸關係發展又處在一個重要節點,面對的現實是,民進黨將繼續執政,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另一是台美加緊勾連,美國繼續插手台海,玩弄“台灣牌”。一方面,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浩浩蕩蕩,誰也阻擋不了;另一方面,“台獨”與外力繼續構成威脅,兩岸關係前景仍然存在變數。

  台海穩定是台灣絕大多數人的關心、利益所在。台灣社會主流民意希望兩岸以對話替代對抗,多數民意肯定馬英九訪陸及“習馬二會”舉行,認為有緩和敵意及追求和平的政治作用。

  “習馬二會”在台灣新當局上台前舉行,開啟兩岸和平的一扇門。從“習馬二會”及習近平講話,外界可觀察到,大陸不希望發生戰爭,希望兩岸的問題和平解決,已盡力留下彈性空間、迴旋空間。

  台灣如何接招、下一步選擇是什麼?又一個“520”即將到來,大陸正密切關注台灣新當局有何新的表態。馬英九4月15日在臉書發文表示,習近平已遞出橄欖枝,期待賴清德能以民為念,務實回應。

  如果台灣新當局堅持走“蔡英文路線”,有所謂“蔡規賴隨”,繼續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將錯失共創兩岸和平的機會之窗,兩岸將繼續處於“冷對抗”、甚至“熱對抗”的狀態。過去8年台海情勢緊張,起伏不定,此一狀態未來可能再延續4年。各方對此應有充分估計和準備。

  美國因素方面,台灣問題是美國為戰略性打壓中國而製造的一個籌碼,中國一直堅持理性、冷靜處理。多年來美國雖然公開宣示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但美國“以台制華”的長期戰略本質未變,打“台灣牌”時有挑釁動作,中美關係中的台灣問題“不確定、不穩定”,是中美關係中最大、最危險的問題。

  近年,中美都在嘗試找尋新的正確的相處之道,努力的方向是不衝突、不對抗,不打起來;相互尊重,和平共存,儘量在能合作的地方合作。中方希望雙方做好底線思維,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讓中美關係整體上穩定下來。台灣問題的實質是中美關係問題,衹要中美關係穩住了,台灣問題就會是可控的。

  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中華民族的命運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從實力、決心、民心向背、歷史大勢上看,無論局勢如何演變,兩岸統一的主動權、主導權在大陸這邊,大陸有戰略定力和信心。
      郭至君: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全球穩定與和平的最重要力量

  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京會見馬英九一行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及了“四個堅定”,其中的第三點是“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他說,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台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民族精神。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我注意到,這是習總書記首次在涉台講話中運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而提及“共同體”一詞,則不難想到習總書記早在11年前就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聯想來看,我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包含在他所倡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當中,在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情況下,他在講話中如此提及,這不僅是在向台灣民眾,也是在向世界各國傳遞中華民族堅守和平發展方向與道路的明確信號。

  “中華民族共同體”包含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當中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經溯源,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5月的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了“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再到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表述。而從概念上來講,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並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
  我也留意到,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首次會見外國人士就表示,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複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緊接著,2013年,習近平主席作為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出訪期間,在俄羅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共創人類美好未來提供了中國方案。到今天,此概念已經提出11年,而隨著時間推移,我們越來越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各國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這也證明,“共同體”概念不僅適用於中國,也適用於全球。

  對比兩個概念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之中有相通的部分,都強調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核心內涵,而如若按照家、國、民族、人類這樣從小到大的邏輯順序來排列的話,則可以解讀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會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里發揮先鋒作用和追求和平的示範作用

  近些年來,無論是島內分裂勢力、外部干涉勢力還是各方一些悲觀聲音都認為,兩岸和平統一已經漸行漸遠,甚至還劃出了所謂“武力解決”的時間點。這是因為,由於民進黨在島內執政多年,兩岸和平發展確實受到一些干擾,但大陸方面一直有著堅定的信念,堅信兩岸關係的時、勢、義在我們一邊,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導權在我們手上。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條件,無論哪一黨在島內執政,我們都會大力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所以,衹要仔細研讀習近平總書記近年來的歷次涉台講話,就不難發現,和平統一的答案始終貫穿其中,從未改變。這次在習總書記的講話中,也多次提及“和平”元素,包括:兩岸同胞要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兩岸同胞都盼望家園和平安寧、家人和諧相處,為此就必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台灣同胞一起共創美好未來等,這些字裡行間都證明,大陸一方始終都在盡最大誠意為兩岸的和平統一作出不斷努力。
  結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概念進一步思考,我認為,我們可以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體會到,中華民族有能力、也有信心率先實踐並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這方面為全世界起到領頭羊或者說榜樣的作用。現在戰爭頻發,俄烏衝突遲遲看不到結束,巴以衝突還在加劇,緬甸、敘利亞等國長期內戰,極端情況頻發,習總書記選擇在這樣的時候這樣說,不僅對兩岸的和平發展,也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有重大貢獻和啟示。

  以美國為主導的二戰後的國際安全理論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需重新考慮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當前世界“灰犀牛”和“黑天鵝”事件頻發,很多地方深陷熱戰。2022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曾在演講中說,“西方獨霸世界事務的歷史時代即將結束。”“我們正站在歷史的前沿:未來十年可能是‘二戰’結束後最危險、最不可預測、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十年。”誠然,雖然二戰已結束七十餘年,但看看當今的國際地緣政治則會發現,美國的理論與措施已力不從心,二戰後的國際安全理論完全解決不了現實問題,國家和國家集團之間在安全上互不信任、互為威脅,處在一種複雜的安全困境里無法掙脫,台海局勢、東北亞地區安全對抗、俄烏戰爭、中東局勢等等,無一不提醒我們思考在當今世界兵凶戰危的境況下,我們有沒有“解套”的方案?

  答案其實已經存在,就是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時代發展到今天,不能再用熱戰解決國家之間的矛盾,也更不能用冷戰思維來構建世界和地區安全的框架。安全應該是普遍的、平等的、包容的,就像“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中說的那樣,不論人們身處何國、信仰如何、是否願意,實際上都已經處在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衹有將國際安全的高度上升到全人類,才能真正破解當前國際關係中存在的安全困境。

  在2023年末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確定為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這更加表明,中國人、中華民族會在追求國家和平、世界和平的道路上將此概念貫穿其中,深入基因。這也是中國人、中華民族應對當前紛亂世界貢獻的中國智慧。

  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是重構世界和平的最重要、最具智慧、格局最高的方案,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必定是全球穩定與和平發展當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力量。
       林艷: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意義深遠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馬英九一行,這是時隔九年二人再度會面,也是時隔六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會見台灣客人。我認為,在當前兩岸關係緊張形勢背景下,習馬會的舉行無疑是近年來兩岸關係的一次重大突破。從新加坡習馬會到今次在京舉行的習馬會,我都有幸在現場見證並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其中習總書記在今次習馬會上面帶笑容語重心長的講話場景令我記憶深刻,現場感覺就像是一次面向台灣同胞的傾心談話,一次站在中華民族高度下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這幾天反復認真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也令我收穫非常大,習總書記高屋建瓴的講話從歷史到現實再到未來的完整論述,向台灣同胞釋放了十分清晰明確的信號,也為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下面,我想結合我在現場的一些觀察與思考,重點谈谈此次習馬會的三大重要意義:

  第一,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了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我們看到,中華民族是習近平總書記今次講話的主題詞和關鍵詞,“四個堅定”的實質,是要從民族高度處理政治問題,從民族高度增強發展合力,從民族高度強化文化認同,從民族高度共創青年未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如此全面、深入、系統地論述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清晰指出了兩岸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目標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中華民族視角下的兩岸觀,超越了過去兩岸關係“國”“府”之論的範式,以新的高度帶來了新的感召力和生命力。在我理解看來,大陸對台論述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的。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三段論”,即“世界上衹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實際是基於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實踐,所構建的以“府”為核心的論述;其後,1992年兩岸達成關於兩岸同屬一中的“九二共識”,這實際是基於當時推動兩岸關係復常、發展的實踐,所構建的以“國”為核心的論述。而今天,大陸已經踏上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兩岸的實力對比和民眾思潮也較過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都呼喚著在新的歷史時期,從中華民族的高度進一步推動大陸對台論述守正創新、迭代發展。
  從中華民族視角看兩岸,一是有利於看清民族復興大進程中的台灣角色、台灣方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注重從中華民族視角看待治國理政中的重大問題,就兩岸經濟合作,也曾提出發展中華民族經濟的重要觀點,而此次講話則全面構成了民族復興論中的台灣篇,讓各方能夠更加深刻把握中華民族與兩岸的關係、台灣問題與民族復興之間的關係;二是有利於最大程度爭取台灣人心。曾有民調指出台灣地區超過八成的民意支持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分子,“中華民族論”無疑是極富感召力的最大同心圓。從現場來看,我也注意到,習總書記在提到“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每一個中華兒女都為之感到驕傲和榮光”“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等字句時,馬英九及現場的台灣青年也都感同身受地頻頻點頭。三是有利於增進對解決兩岸關係問題的戰略定力。縱觀中華民族的歷史,分久必合是趨勢,走向統一是規律,同時也需要耐心和時間。我們都知道,台灣問題是國共兩黨內戰遺留的歷史問題,區區75年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這意味著對兩岸最終統一既要有歷史信心,也要有歷史耐心,一定要站在對民族負責的高度努力尋求最佳路徑。

  第二,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突出反映在習近平總書記為當前台海局勢把脈定調,指明了破局前行的正確方向。當前台海局勢嚴峻複雜,加之國際風雲變幻,兩岸關係發展正處於歷史上的十字路口,面臨何去何從、如何選擇的問題。因此,在此背景下舉行的習馬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未來兩岸關係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具體而言,我認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釋放了三個重要信號:

  一是表明大陸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和決心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共同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兩岸同胞都盼望家園和平安寧、家人和諧相處,為此就必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些話清晰表露了大陸方面始終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立場,也有力回擊了所謂“大陸武力統一”的炒作言論。

  二是為正確處理兩岸關係拓展了政治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次講話中重申了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將其稱為“關鍵”。同時,還提出了一個新的表述,那就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並將其稱為“核心”。就此,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釋到,“衹要不分裂國家、衹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兩岸同胞完全可以坐下來”“增進瞭解,纍積互信,化解矛盾,尋求共識”,這無疑是為兩岸政治話語對接拓展了新的空間,也最大程度地展示了大陸解決台灣問題的誠意。

  三是再次強調了交流交融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表示“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並且指出“我們熱誠邀請廣大台灣同胞多來大陸走一走,也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一看”,習近平總書記用“家”的概念以及十分樸實、親切、接地氣的語言,向台灣民眾表達了兩岸要互動交流的善意。其中,首次提出“交融”的表述更有著深遠的意義,提出了比交流更高的新境界,那就是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
  第三,習馬二會具有重要的長遠意義,深刻蘊含於習近平總書記藉首次會見台灣青年之機,對島內青年進行喊話,繪就兩岸青年共同未來的願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今次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與20位台灣青年進行了面對面親切交流互動,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會見台灣青年,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多次提到“青年”,雖然用的是“兩岸青年”,但主要面向的是台灣青年。雖然是對眼前20位台灣青年的溫情談話,但更是一次面向全體台灣青年的重要喊話。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回答了台灣青年之於中華民族與兩岸關係的一系列問題。

  首先,習近平總書記指明了民族復興進程中青年群體的重要性,強調“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終將在兩岸同胞的接力奮鬥中實現”,在此過程中,“兩岸青年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定大有作為”“兩岸青年好,兩岸未來才會好”。這些重要論述,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對台灣青年的高度重視,結合這兩年來馬英九堅持率青年來大陸參訪可以看出,兩岸致力和平發展的有識之士都對青年的重要性有著高度共識,都深刻認識到青年是決定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關鍵力量。

  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對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提出了希望和寄語,強調“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這兩句話都很有針對性,第一句進一步強調了國家民族認同這個青年成長的關鍵,實際是針對當前島內“去中國化”思潮愈演愈烈和青年成長中的主要模糊認識來講的。第二句話指明了未來兩岸青年之間應當構築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既是一種期待,也點出了要防止兩岸長期分離狀態對同胞之情的代際傳承產生影響,很有現實意義。

  最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灣青年發出了歡迎信和邀請函,強調“我們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持續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這是對台灣青年投入兩岸融合發展的大進程發出了感召、釋放了紅利,深刻表明大陸歡迎更多的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並將為此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讓融合發展的大進程成為台灣青年幹事創業、成就人生的大舞台,成為台灣青年共擔民族復興重任、共享民族復興榮耀的大舞台。

  以上是我對今次習馬會重要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的理解,能夠親眼見證和報導這一歷史性時刻,讓我深感與有榮焉;能夠有機會參與今次思想者論壇,更讓我受益匪淺。
       束沐: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豐富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理論

  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馬英九先生一行。北京“習馬會”意義之所以重大而深遠,在於習近平總書記在這場會見上發表的重要講話,是一篇站在中華文明的雄偉格局之上指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歷史性、理論性、思想性文獻。

  北京“習馬會”最重大的理論意義在於: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豐富兩岸關係與國家統一理論,解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兩岸關係發展和對台工作的一些理論困惑和認識問題,不僅從中華文明五千年積纍的歷史規律和歷史智慧中尋求解決台灣問題的方向和方案,也從真正意義上將對台工作論述完全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思想理論體系之中。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理順瞭解決台灣問題的“史觀問題”

  長期以來,兩岸關係形成了三種史觀,進而形成三套話語體系、政治論述、政策實踐:

  第一,內戰史觀。以國共關係為重心和主軸;訴諸對象是1949年之後隨國民黨遷台的群體,重點是解決內戰遺留問題、結束敵對狀態,給國民黨統治集團合情合理的政治安排,重點做國民黨上層工作。

  第二,反帝史觀。以反對外部勢力侵佔、殖民統治與控制台灣為主軸;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起,“台獨”勢力先後在日本、美國帝國主義庇護和豢養之下醞釀、孕育、產生和發展;政策措施體現為反分裂、反干涉鬥爭。

  第三,文化史觀。以兩岸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為主軸;訴諸對象是全體台灣民眾,尤其是閩南、客家文化浸潤下的“本省人”群體;具體政策體現為兩岸民間、文化、教育領域交流合作。
  兩岸恢復交流互動30多年來,上述三套史觀及衍生的論述、政策基本上屬於三者並行、強弱有序的關係,但常常遇到“講不通、理不順、說不清”的問題。而北京“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四點意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的高度,並基於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實踐經驗,建構了“融合史觀”,這一史觀對上述三個史觀具有統御、貫通、整合的重大作用。

  事實上,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理論體系,恰恰是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論述之中,積纍提煉、發展深化、創新升華而來: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一家親”,其後發展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理論;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其後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總書記率先提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其後發展為“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理論。

  如果說總書記的“1·2”重要講話,是關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綱領和政治主張,那麼北京“習馬會”的四點意見,則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對國家統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主要有三點核心意義:

  一是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框架之下,深入思考兩岸和平統一的政治基礎、文化基礎、思想基礎之間的關係。二是從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的脈絡之下,深入思考兩岸各領域、各階層、各界別交流交往、交融交心的方法論與路線圖。三是從“大一統”與“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視域之下,深入思考兩岸關係現狀以及統一後“兩制台灣方案”。

  “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回答了兩岸關係的七個難點和問題

  今年初《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教材正式出版發行,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理論化的重大里程碑,核心是明確了“中華民族”定義:“中華民族是中華大地各類人群浸潤數千年中華文明,經歷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締造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共同體;在今天主要包括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大陸各族同胞、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以及海外僑胞。”
  基於上述定義,試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與兩岸關係的七個難點問題展開理論對話:

  第一,回答了“何為台獨”的定義問題。“台獨”是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威脅,但具體“何為台獨”,《反分裂國家法》衹是從法律層面定義。基於中華民族的定義,否定台灣同胞擁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或否定台灣同胞是中華民族一分子的,就是“台獨”。

  第二,回答了“中華民國”的定性問題。中華民族認同是團結兩岸同胞的最大公約數,從島內現實來看,“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民國認同”具有兼容性,那些認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一分子的台灣同胞,即便仍具有“中華民國認同”,也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第三,回答了如何與“非藍”交往的問題。衹要認同自己屬於中華民族,認同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佔台灣六成的“非綠”固然是大陸交往、團結的對象,同樣佔台灣六成的“非藍”中,除了極少數數典忘祖的“台獨”分裂分子,即便對大陸存在各種各樣的誤解和疑懼,但大多數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一分子。

  第四,回答了如何支持、團結、爭取島內民眾的問題。堅定支持愛國統一力量,廣泛團結愛國反“獨”力量,努力爭取中華認同力量,積極轉化“台獨”認同力量,堅決打擊頑固“台獨”分裂力量。

  第五,回答了如何防範和化解“台獨”風險的問題。首先是“法律規制”,即針對頑固“台獨”分裂犯罪分子予以制裁,這是依法正義之舉;其次是“政治規制”,即動員島內同胞通過政治體制、社會輿論、群眾運動對“台獨”展開有理有力有節的鬥爭;再次是“文化規制”,通過教育引導等方式糾正“台獨”錯誤思想,重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六,回答瞭解決台灣問題是否有時間壓力的問題。1949年至今,台灣問題已經形成75年,但兩岸骨肉隔絕的悲劇可以從1896年乙未割台開始追溯,從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長河與中華文明繁衍傳承的維度來看,台灣當局衹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衹是以千年歷史的一瞬,解決台灣問題的本質是如何體現“多元一統”的大歷史觀,尊重台灣地區的“多元”、服務於中華民族的“大一統”。
  第七,回答了如何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問題。文化認同是根本,民族認同是基礎,政治認同是結果。兩岸首先要通過交流交往交融,基於共同的中華文化基因,鞏固共同的中華文化認同,再以中華文化作為最大公約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終升華為維護國家統一、追求民族復興的政治認知,形成兩岸同胞心靈高度契合。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指導下思考5·20後兩岸關係機遇與風險

  從短期看,在5·20賴清德即將開始四年任期的背景下,北京“習馬會”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對兩岸關係、對台工作的指導意義,主要可以體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衹要民進黨當局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承諾不分裂國家,兩岸有望逐步恢復良性互動。近來,島內輿論和政壇對賴清德兩岸論述傳出不少建議,包括調整“逢中必反”、認同“兩岸同源”等,其中一些聲音來自綠營內部。在“朝小野大”新政局下,民進黨幾乎沒有能力搞“法理台獨”,賴清德也在勝選時重申“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既然如此,如果民進黨就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做出積極表述,就可以符合北京“習馬會”上提出的兩岸最大公約數:共同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第二,在“兩岸一家人”的認同基礎上,大陸與島內各黨派、各階層人士交往都不存在任何障礙,懷有最大善意。藍營長期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維護兩岸和平發展行穩致遠的重要力量;民眾黨雖然對九二共識存在偏頗認知,但也認同兩岸同文同種、不奉行“台獨”分裂路線,柯文哲在回應北京“習馬會”時,重申“對話比對抗好、交流比斷流好、一家親比一家仇好”,再次確認了對“兩岸一家親”的正確認知。衹要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陸都願意和島內各界多交往、多接觸,增進互信、化解矛盾。

  第三,“文化台獨”是對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威脅,需將其嚴重性提升至與“法理台獨”同等地位。在主客觀形勢限制之下,民進黨不敢、不能、也不想在短期內推動“法理台獨”,但賴清德作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如果明確否認“兩岸一家人”、同屬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基礎,必然大肆利用民進黨手中殘存的行政權力在島內社會推動“去中國化”和“文化台獨”運動。因此,應對“文化台獨”威脅,一要靠島內鬥爭,二要靠兩岸交流,三要研究更精準有效打擊“文化台獨”的手段。
  第四,充分利用“閩台親上親”的得天獨厚優勢與資源,以“廈金(福馬)共同體”建設為牽引,增進兩岸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緊緊團結金馬鄉親、走出“2·14事件”陰影,讓廈金、福馬同城化不再衹是單方面政策推動,而是雙方面的共同努力,力爭在5年內,讓廈金、福馬同城化在基建、經貿、文教、公共服務領域拿出過得硬、有口碑、示範性強的成績,真正造福閩台民眾,並讓越來越多島內同胞心向往之。

  從此次馬英九率台灣青年的第二次大陸之行,我們看到: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台灣同胞也是書寫者、開創者、貢獻者。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中華現代文明新形態,新質生產力是兩岸交流合作新動力。在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礎上,大陸方面願繼續尊重、包容台灣同胞的觀念和意願。所有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做出貢獻的台灣同胞,一定會記載在中華民族歷史的功勞簿上!

         郭偉峰:結語

  各位與會者對習近平總書記今次的重要講話進行了學習與研究,在發言中體現了思想的深度、政治的高度、理論的廣度和時事的敏感度。我們一致認為,在兩岸關係與國際社會面臨巨變之際,習近平的講話回答了時代之問,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思想體系與價值。我們對國家完全統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景充滿信心。再次感謝大家!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5月號,總第317期,P120-134)
羅祥喜
陳耀桂
郭至君
林艷
束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