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頭條

中評編譯:美方對於當前美日同盟的評估概述

2024-05-10 00:37:56
  中評社香港5月10日電(記者 郭至君編譯)美日同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的,它對兩國在亞洲的利益一如既往地重要。更加自信的中國、擁有核武器的朝鮮以及對烏克蘭發動戰爭的俄羅斯促使美日同盟做出歷史性的調整,包括讓日本軍隊發揮更大的作用。2022年,日本宣布了一項新的軍事和防務戰略,承諾將軍費開支增加近一倍並獲得遠程反擊能力,並對日本自衛隊進行了重大改革。與此同時,雙方合作中的一些症結依然存在,如費用分攤和沖繩美軍基地問題。基於此,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官網日前刊載了一份2024年國會研究服務報告,概述了當前美日關係和兩國同盟之間面臨的主要問題。全文翻譯如下:

  日本和美國是如何成為盟國的?

  1951年,與正式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舊金山條約》同時簽署的《美日共同安全條約》是一項為期十年、可延期的協議,其中概述了日本如何根據其和平憲法,在日本恢復主權後允許美軍繼續駐扎在其領土上。這一早期協定與吉田主義相吻合——吉田茂首相制定的戰後戰略認為,日本的安全需求依賴於美國,這樣日本就可以集中精力重建經濟。吉田政府於1954年成立了自衛隊,儘管日本國內根據戰後憲法第九條提出了強烈反對,因為該條款禁止維持或使用軍隊解決國際爭端。

  1960年,日美修訂了協議,給予美國在群島上建立基地的權利,以換取在日本受到攻擊時保衛日本的承諾,這些基地使美軍首次在亞洲永久駐扎。多年後,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利用這些基地支持作戰行動,引發了日本國內的抗議。

  1967年,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制定了"無核三原則"(不擁有、不生產、不引進),部分原因是為了消除駐日美軍基地的核武器會使日本遭受攻擊的擔憂。此後,日本一直依靠美國的核保護傘來威懾潛在的侵略者。

  同盟關係發生了哪些變化?

  20世紀後半葉,日本開始在雙邊關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1992年,海灣戰爭爆發一年後,日本政府通過了一項新法律,首次規定了自衛隊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條件。第二年,第一支自衛隊被派往柬埔寨。

  本世紀初是美日加強防衛合作的時期。2001年11月,時任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政府向印度洋派遣了海上自衛隊,為美軍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提供後勤支援,這是日本在作戰行動中的首次海外軍事行動。2003年,日本派兵援助伊拉克的戰後重建工作。2015年,在時任首相安倍晉三的領導下,日本對憲法進行了歷史性的重新解釋,首次允許軍隊在有限的情況下保衛盟國。這一變化有助於為美國和日本再次修訂防衛方針鋪平道路,擴大了兩國軍事合作的範圍,並使聯盟重點關注當前的威脅和新技術。

  安倍的繼任者菅義偉和岸田文雄也是自民黨成員,他們大多贊同安倍的外交政策觀點,認為中國日益強大“令人嚴重關切”,並支持增加國防開支和加強與美國的安全合作。華盛頓和東京在開發彈道導彈技術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目前正在合作提高太空、網絡和海洋感知能力;深化科技合作,重點關注無人系統和人工智能的防務應用;在許可、開發和生產導彈以及在日本建造和維修美國海軍艦艇和飛機方面進行合作。

  烏克蘭戰爭是日本戰略前景和外交政策的另一個轉折點。2023年初,岸田訪問基輔,成為戰後首位進入戰區的日本領導人。2024年4月,岸田在美國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警告說,“今天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天的東亞”。自2022年戰爭爆發以來,日本已承諾向烏克蘭提供100多億美元的財政和人道主義援助,在戰爭初期,日本還向烏克蘭士兵提供了無人機、防彈背心和冬季作戰服等非致命性軍用車輛和裝備。分析人士認為,鑒於日本歷來對國防裝備出口實行嚴格管制,這一承諾代表著日本在軍事方面的重大升級。

  2022年12月,日本發布了三份文件,詳細介紹了新的國家安全和防衛戰略。除其他規定外,該計劃旨在未來五年內增加國防開支,建立聯合作戰中心(J-JOC)以提高自衛隊在潛在衝突中的作戰效率,並獲得遠程反擊能力。根據新戰略,這些升級後的防衛能力將“進一步增強日美同盟的威懾和應對能力”。2024年4月,岸田對華盛頓的國事訪問進一步加強了兩國的夥伴關係。美國總統拜登和岸田文雄在聯合聲明中稱對方為“全球夥伴”,並在國事訪問期間達成了70多項協議。加強防務和安全合作是他們的首要議程,包括深化兩國國防工業之間的聯繫,以及培訓和設備維護方面的合作。

  這一聯盟還擴展到應對氣候變化等非軍事威脅。2021年4月,拜登總統和時任首相菅直人宣布建立氣候夥伴關係,同意加強綠色技術合作,協調促進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發展中國家的脫碳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專家稱,該夥伴關係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日本在同月宣布了更雄心勃勃的減排承諾。經濟和技術合作也變得更加一體化,美國2022年提出的“芯片4聯盟”計劃旨在以日本、韓國和台灣為中心重組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美國和日本還計劃改進商業信息通信技術。

  美日盟國如何應對中國?

  中日緊張局勢的核心是長期存在的釣魚島領土爭端,華盛頓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一直保持中立立場。然而,自奧巴馬政府以來,美國一直認為釣魚島由日本管理,因此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管轄範圍。

  為應對中國,美國近幾屆政府已將戰略重點轉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從奧巴馬2011年的“亞洲再平衡”政策開始,該政策尋求加強與包括日本在內的該地區夥伴的關係。特朗普政府出於對中國行為的擔憂,恢復了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之間的四方安全機制。拜登則進一步致力於此並召開會議,與會領導人同意擴大在疫苗、氣候變化、技術和供應鏈方面的合作。根據日本2022年更新的國家安全戰略,美日同盟是促進日本“自由與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倡議"的核心,該倡議旨在該地區實現和平、繁榮和安全的一系列原則。

  儘管日本與中國的緊密經濟關係十分重要,但日本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卻將中國列為"前所未有的戰略挑戰"。此外,東京近年來對香港和新疆的人權問題、中國的海上行動以及台灣海峽的穩定表示擔憂,從而激怒了北京。2021年,前首相安倍晉三宣布“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同年,日本的防衛戰略首次強調了維護台海兩岸穩定對日本安全的重要性,日本防衛官員呼籲日本在發生戰爭時保衛台灣。

  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問台灣,中國發射的導彈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EEZ),這是日本對台態度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在過去十年中,日本在其西南島嶼上建立了軍事基地,特別是與那國島(2016 年建立)、宮古島(2019 年建立)以及最近的石垣島(2023 年建立)。最近有報導稱,日本計劃增加軍事人員,擴大現有基地的訓練規模,並向釣魚島部署軍事裝備,為台海可能發生的衝突做準備。2023 年,美國與日本在石垣島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與此同時,這對合作夥伴還與盟國在南海舉行了軍事演習。2024年4月,在華盛頓舉行美日菲三邊峰會之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和菲律賓在菲律賓專屬經濟區舉行了聯合海軍演習。還有報導稱,美國、日本和菲律賓計劃於今年晚些時候在南海展開聯合海軍巡邏。

  朝鮮對美日同盟關係的影響?

  日本稱朝鮮的威脅"嚴重且迫在眉睫",朝鮮的威脅成為美日同盟的主要焦點可追溯到 20世紀90年代中期,當時朝鮮向日本海發射了一枚彈道導彈,並退出了《核不擴散條約》。1997年同盟框架的目的之一是改善日本應對朝鮮半島危機的準備工作。1998年,朝鮮再次向日本上空發射導彈後,東京和華盛頓在導彈防禦方面開始了更緊密的合作。從那時起,朝鮮已經向日本上空發射了數十枚導彈,並聲稱可以大規模生產中程導彈。日益加劇的威脅使日本一些人開始推動獲取用於自衛的核武器和用於先發制人的打擊導彈。

  多年來,東京與平壤開展外交的意願一直因一場揮之不去的爭議而複雜化。20世紀70 年代,朝鮮綁架了17名日本公民,其中5人最終被送回日本,其他人至今下落不明,但朝鮮否認這些人被綁架。日本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拒絕與朝鮮會談,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安倍和菅義偉都曾表示願意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會面,但兩人都沒有這樣做,雖然岸田也表示願意安排與金正恩的峰會,但朝鮮領導人要求日本容忍平壤的武器開發並對綁架事件置之不理,這導致會談無疾而終。美國官員表示,華盛頓歡迎東京和平壤之間"無條件"的高層接觸。

  朝鮮發展導彈的威脅不斷上升,也使日本和韓國部分地擱置了深層次的歷史問題,尋求與美國進行三邊合作。繼2023年戴維營峰會和2022年金邊峰會的三邊會議後,三國承諾共享朝鮮導彈實時預警數據,並制定了多年的三邊演習計劃。

  為什麼沖繩在美日同盟中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數十年來,美國海軍陸戰隊一直駐扎在沖繩縣,該縣駐有約五萬五千名駐日美軍中的大多數。美國在日本的八十五處軍事設施中有三十一處位於沖繩,儘管沖繩是日本最貧窮、面積最小的縣。沖繩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與美軍之間最血腥戰鬥的發生地之一,許多沖繩人對該縣的軍事活動深惡痛絕。據估計,有40,000 到150,000名沖繩人喪生。如今,美國海軍陸戰隊嘉手納空軍基地是當地最大的非議焦點之一,該基地位於學校和醫院附近。雖然基地提供了一些經濟利益,如工作機會,但居民們一再表示對事故和暴力犯罪的擔憂。

  1995年,美軍士兵輪奸一名12歲女孩的事件激起了八萬五千名居民的抗議,美軍士兵的性暴力和不當行為至今仍然是一個問題。最近披露的美國海軍調查記錄顯示,2017年至 2019年期間發生了八起性犯罪事件。公開的海軍陸戰隊軍事法庭記錄顯示,2015年至2020 年期間,在沖繩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員有69人被定罪,涉及對未成年人的不當性行為。

  為緩和緊張局勢,美國和日本於2006年同意將嘉手納空軍基地遷往沖繩島上人口較少的地區,並將八千名海軍陸戰隊員轉移到關島,但該協議尚未實現。許多居民和地方官員反對將基地留在沖繩,並於2019年初投票反對搬遷計劃,儘管居民對成本和沖繩可能捲入台灣突發事件表示擔憂,但為設施搬遷而進行的土地開墾工作仍於2024年初開始。不過,關於基地搬遷的其他民意調查發現,隨著日本計劃應對更加自信的中國,一些年輕的沖繩人對美國基地的態度略有緩和。

  兩國分別為同盟帶來了什麼?

  在特朗普政府推動日本和其他美國盟國提供更多資金後,費用分攤一直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日本向美國提供東道國支持——在全國各地駐扎美軍所需的土地、勞動力和公用事業費用每年約20億美元。美國每年在日本的基地行動、軍事建設和住房費用上花費19億至25億美元。然而,美國和日本各自在聯盟中的實際支出份額是有爭議的,這取決於資產負債表中包括哪些費用。

  在特朗普向東京施壓,要求其支付四倍的費用後,拜登試圖緩和局勢。2021年,拜登政府同意將之前與日本的安排再延長一年,東京在此期間花費了19億美元。但兩國於2022 年3月達成協議,日本將支付超過86億美元——比之前的攤款增加約5%,直至 2027 年。

  作為日本在世界上發揮更大安全作用的標誌,自衛隊於2011年在吉布提開設了第一個永久性海外基地,並在2017年中國在吉布提開設基地後宣布了擴軍計劃。2018年,東京宣布了一項五年計劃,國防開支總額將達到24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包括計劃從美國購買先進武器,投資無人系統和其他新興技術。2023年,執政的自民黨提出了一項新計劃,到2027年將國防開支總額增加到3210億美元。同年底,日本內閣批准2024年軍費增長16%,並放寬了致命武器出口禁令。此外,在過去十年中,日本還擴大了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軍事合作,目標是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建立一個相輔相成的關係網。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