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軍情聚焦

美式“抱薪救火”加劇俄烏對抗態勢

2024-05-16 11:20:32
  中評社北京5月16日電/危機持續延宕,衝突愈加激烈——美式“抱薪救火”加劇俄烏對抗態勢

  近日,一項被擱置數月之久的對外援助撥款法案,在美國國會獲得通過,其中608.4億美元用於援助烏克蘭,這一動向備受各方關注。目前,新軍援中開列的部分彈藥正運往前線。自烏克蘭危機全面爆發以來,美國既是協調盟伴對烏援助的“操盤手”,也是對烏軍援最多的國家。在俄烏衝突持續延宕的當下,美式“抱薪救火”的舉動,將進一步加劇俄烏對抗態勢。

  戰場態勢對烏空前不利,是美國急於通過該法案的重要原因。今年2月,烏軍被迫撤離烏東重鎮阿夫傑耶夫卡,近來又在哈爾科夫、頓涅茨克等多地進攻失敗,丟掉多處居民點和有利陣地。由於彈藥不足,烏軍若干作戰旅紛紛撤離陣地。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和武裝部隊總司令瑟爾斯基等高層頻頻表示,烏軍面臨嚴重困境,急盼美國通過援助撥款法案。

  面對戰場態勢的改變,美國擔心若再無法恢復對烏軍援,其在該問題上的主導權恐將被嚴重削弱。一些歐洲國家出於對美國大選前景的擔憂,以及實現自身戰略目標的現實考慮,在美軍援“斷供期”紛紛接過“接力棒”,成為援烏主力。今年初,英德法先後與烏簽署安全協議,重申援烏承諾;歐盟通過500億歐元援烏計劃,並牽頭組建國際“炮兵聯盟”,有望在年內向烏提供100萬發炮彈。這些動作促使美“挺烏派”強推援烏提案表決,加速通過提案,以此向盟友表明援烏決心。

  儘管美國恢復軍援讓烏方增加了一些底氣,但有分析人士認為,這對烏克蘭扭轉戰局的幫助有限,只會延長俄烏衝突的持續時間。

  不出意料,此次美國的軍援條款之中又夾帶了私貨。法案並沒有列出具體的武器種類和數量,這為美政府靈活“調控”援烏力度留出了空間。在過去兩年多裡,美國一直根據戰場走勢調控援烏武器裝備和數量,企圖把控戰局節奏,持續消耗、削弱俄羅斯,未來這種做法也將延續。同時,美國欲借此進一步試探俄忍耐底線,嘗試突破軍援上限。有報導稱,美近日首次向烏提供射程達300公里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再次突破此前美為烏劃定的“不得用援助武器攻擊俄本土”的限制。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的援助在短期內恐怕難以兌現。法案撥款232億美元,用於直接從美國國防部庫存中提取武器,並補充因此帶來的空缺。但實際上,受運力、儲存條件,以及穩定自身庫存等因素制約,美軍援助武器很難迅速到位。法案另有138億美元用於美國政府向軍火商採購援烏武器裝備。由於美國軍工企業產能存在較大不確定性,預計也要數月甚至數年後才能完成交付。除了4月24日美國總統拜登批准的首批價值10億美元的援烏武器,可較快運抵烏克蘭,其餘的預計要通過多個批次生產和運輸才能完成交付。

  烏軍反攻陸續受挫等事實已經充分證明,單憑一些先進武器裝備,無法從根本上打破俄烏雙方力量對比,難以扭轉戰場態勢。特別是烏軍還面臨兵力短缺等問題,未來即便軍援到位,能否將其轉化為實際戰鬥力,也需打一個問號。

  當前,俄烏雙方都把對方的能源、軍工等基礎設施作為打擊重點。有分析稱,隨著美西方向烏提供射程更遠的精確打擊武器,烏方對俄境內目標的打擊範圍會進一步擴大。俄軍也在新增部署“北部”集團軍,醞釀更猛烈的進攻。可見,美國的這種摻雜私心的所謂援助,如同“抱薪救火”,非但無助於緩解烏克蘭危機的緊張局勢,反而會使俄烏之間的戰火越燒越久。(來源:解放軍報;作者:謝思強——單位:軍事科學院戰爭研究院)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