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陸新聞

我國依法治理海洋生態環境取得豐碩成果

2024-05-10 13:52:53
(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到海邊去!”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假期,湛藍的海水,微涼的海風,細膩的沙灘……海邊美景仍然是人們旅遊的熱門之選。

  這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傑出成績。在“五一”假期前夕,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就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喊話:“在‘五一’假期即將來臨之際,我們也歡迎大家把沿海各地的美麗海灣作為與家人朋友一起出游度假的目的地。”

  如今來看,這是確有底氣的。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生態環境部將應用推廣“廈門實踐”等好經驗好做法,以更高站位、更實舉措深入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讓“水清灘淨、魚鷗翔集、人海和諧”的美麗海灣越建越美,老百姓臨海親海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強,碧海銀灘向金山銀山轉化的路徑越走越寬、成效更加顯著。

  美麗海灣得益於用心打磨

  從福建省漳州市東山島過完“五一”假期,剛剛回到北京的李女士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在那裡,她和家人享受了一整個假期的聽濤看海、舒適宜人的濱海度假生活。“去之前就聽人家說這裡風光旖旎,果不其然,真的很美。”

  她所去過的南門灣—馬鑾灣段,曾入選生態環境部公布的“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名單”。

  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推薦理由中是這樣描述的:“福建漳州東山島堅持陸海統籌、一體治理,通過實施八尺門海域貫通等治理舉措,推進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將優美自然風光與發展文旅產業有機結合,灣區生態紅利不斷釋放,結合美麗海灣建設,用心打磨風景秀麗的馬鑾灣、人文風情兼具的南門灣、波光瀲灩的嶼南灣、金灘碧海的金鑾灣,積極打造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系統健康、親海空間充足的‘公眾親海型’美麗海灣。”

  據瞭解,東山島堅持陸海統籌、一體治理,推進海灣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投資16.98億元實施城鄉污水收集處理一體化工程,實現灣區污水治理全覆蓋,南門灣—金鑾灣段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堅持邊修復邊保護,推動“海島綠”“海洋藍”“珊瑚紅”相得益彰。東山縣每年至少投入5000萬元、綠化1萬畝,種植木麻黃,為海灣築起生態林帶、綠色長城。實施八尺門海域生態修復工程,實現八尺門海域60年後“海域貫通、海水相融”。建成東山—南澳生物洄游走廊示範海岸帶綜合管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珊瑚保護區水生生物達646種。釋放生態紅利,不斷拓展並提升親海空間品質。建設海灣公園項目,打造海濱浴場、濱海游步道、南島語族文化主題公園、旅遊綜合體項目海上運動等項目,建成17.49公里的生態環島路先導段,每年吸引大量遊客上島旅遊,2022年接待遊客達54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6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法治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瞭解,當地建立了聯勤聯動執法機制,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海警等部門建立聯勤聯動執法機制,持續開展綠盾專項行動,嚴肅查處珊瑚保護區內違法違規破壞珊瑚行為。同時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修復機制,全國首創“司法+保險+修復”模式,為福建東山珊瑚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約612公頃的造礁石珊瑚群上保險。

  海洋治理讓水更清灣更美

  東山島的治理成效,是全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縮影。

  據張志鋒介紹,去年以來,生態環境部深學篤行“廈門實踐”的經驗理念,按照黨中央關於“以更高標準打幾個漂亮的標誌性戰役”的部署要求,統籌推進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階段性的良好成效。

  陸海共治“水更清”。生態環境部堅持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相結合,把入海河流總氮治理、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作為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中之重,著力推進渤海、長江口—杭州灣、珠江口鄰近海域水質改善。同時,以海灣為基本單元,在全國其他沿海城市協同推進陸海統籌的污染防治。2023年,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2.2%,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85.0%,同比增長3.1個百分點,實現自2018年以來的“六連增”。

  提質擴面“灣更美”。生態環境部堅持示範引領和梯次推進相結合,遴選出廈門東南部海域等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總結推廣地方典型經驗做法。印發實施《美麗海灣建設提升行動方案》,組織各地進一步擴大建設範圍,推進100多個海灣“一灣一策”建設美麗海灣,突出提質增效與常態監管。2023年,全國283個海灣中有126個海灣水質與前三年均值相比得到改善,24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連續三年保持“不健康”狀態清零。

  多措並舉“灘更淨”。生態環境部堅持常態治理和模式創新相結合,在前期組織開展11個重點海灣專項清漂行動的基礎上,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實施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指導地方多措並舉淨灘清漂,建立健全常態化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浙江台州創建“藍色循環”治理新模式,實現海洋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的全程可視化追溯和降碳減污協同增效,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依法護海“招更實”。生態環境部堅持制度創新和嚴格監管相結合,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實施,進一步強化了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綜合治理,在海洋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監督管理執法等方面明確了一系列創新制度和務實舉措。依法嚴格監管入海排污口、海水養殖、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活動等,截至目前,全國沿海各省(區、市)已排查出入海排污口5.3萬餘個,完成整治1.6萬餘個。

  嚴監管依法治理海洋垃圾

  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碧海藍天、潔淨沙灘,離不開嚴格監管,離不開對海洋垃圾的有效治理。

  對於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巨大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因來源複雜、影響範圍廣,長期以來受到廣泛關注。在相關治理工作中,法治扮演著重要角色。

  例如,新修訂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對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治理監管工作體系和制度機製作出了詳細規定,明確由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海洋垃圾污染防治,要求各沿海地方明確海洋垃圾管控區域,建立海洋垃圾監測、清理制度和全鏈條工作體系並組織實施。“這些規定體現了系統治理的思路,形成了海洋垃圾陸海統籌治理的閉環。”張志鋒說。

  一些地方的模式創新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中頗為典型的就是榮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的浙江台州“藍色循環”海洋塑料治理新模式。2022年,在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料製作的手機殼就給媒體記者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今,通過兩年的努力,“藍色循環”依托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實現了“從海洋到貨架”的迭代升級,讓漁民在海上撿拾回收的廢舊塑料,華麗變身為更多高附加值產品,成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質生產力。

  近日,相關企業用回收的海洋塑料生產的“貨架式”產品清單,就出現在了生態環境部的新聞發布會上。記者從該清單中看到,其中既有各種海洋塑料粒子,又有漂亮的文具日用品和流行服飾等,掃描二維碼可以全程可視化追溯各類產品中所使用的海洋塑料來源。

  據張志鋒介紹,生態環境部2023年組織了秦皇島灣、廈門灣等11個重點海灣在全國率先實施專項清漂行動,一年來累計清理海洋垃圾約5.53萬噸,並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在此基礎上,生態環境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等部門共同制定了《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動方案》。張志鋒透露,該方案將於近期印發實施,主要任務就是組織各沿海城市,以毗鄰城市建成區的65個海灣為重點,系統開展為期三年的拉網式海洋垃圾清理行動,並進一步建立健全工作體系和制度機制等。

  下一步,監管將繼續加強。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生態環境系統將通過無人機、視頻監控等多技術手段,加大重點海灣塑料污染的常態化監管力度,指導督促沿海地方依法落實好海洋垃圾監測、攔截、收集、打撈、運輸、處理等各方面任務,不斷建立健全從源頭治理、環境清理到回收利用的閉環管理體系。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