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臺灣時政

台軍修法懲處最高罰百萬 黃媽媽憂逼死人

2024-05-06 18:51:14
陸海空軍懲罰法修正案及軍人權益事件處理法草案公聽會。(照片:“立法院”“國會”頻道)
  中評社台北5月6日電/“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今天舉行《陸海空軍懲罰法修正草案》及《軍人權益事件處理法草案》公聽會。應邀出席的軍中人權促進會“黃媽媽”創辦人陳碧娥質疑,修正草案新增賦予主官裁量權,可對下屬處以新台幣5000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若部隊長官心術不正、推卸責任,難道不會發生自殺或開槍事件。“國防部”法律事務司回應,會制訂罰鍰權限,不是排長或連長就可祭出罰鍰處罰。

  台“國防部”法律事務司長沈世偉指出,修訂這兩部法律是希望部隊管理及執行有所依據,同時也讓救濟法制化,出發點是讓軍方及人權更進步。
 
  根據“行政院”所提《陸海空軍懲罰法修正草案》,軍人之懲罰種類可分成“人事懲罰”、“財產懲罰”、“紀律懲罰”三類。其中,“人事懲罰”包括撤職、廢止起役、降階、記過及申誡;“財產懲罰”有剝奪或減少退除給與、降級、罰薪及罰鍰;“紀律懲罰”包含悔過、檢束、禁足、罰勤及罰站。

  “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司法及法制委員會”今天舉行《陸海空軍懲罰法(簡稱懲罰法)修正案》及《軍人權益事件處理法》公聽會。

  “國防大學”法律系主任鍾秉正認為,外界以往對軍法瞭解是“處罰”官兵,也就是所謂形式審判,後來因洪仲丘案,軍法審判移轉至地方法院執行,卻造成後續軍方難以維持軍中紀律,相較於義務役期過去僅有4個月,現行已恢復1年制義務役,站在法律的立場要如何依法治軍,因此陸海空軍懲罰法,以及軍人權益事件處理法兩部法律相當重要。

  鍾秉正認為,未來這兩部法律將可成為保護官兵的角色,並讓官兵依據法源尋求權益保障,透過職務法庭的方式達到行政救濟目標。

  沈世偉指出,修訂這兩部法律是希望管理及執行有所依據,同時也讓救濟法制化,出發點是讓軍方及人權更進步。懲罰法部分,軍方認為過去在調查方面未有相關規範,因此法律中有大篇幅調查專章;另外,過去的救濟都是透過行政規則執行,但此次列入法律,目的是能有進步的人權規範。

  由於懲罰法中參酌公務員懲戒法增訂罰款懲罰,金額為新台幣5000元以上、100萬元以下,軍中人權促進會創辦人“黃媽媽”陳碧娥質疑,若部隊主官偏頗或專業素質不足,雖然已有金額限制,但易導致錯誤的主官裁量權,並挾怨報復、推卸責任。

  沈世偉回應,現行懲罰法施行細則已針對不同樣態懲罰律定可執行的階層,例如撤職是最嚴厲的懲罰,但並非人人可實施;此次增訂罰款,也非授權到連長、排長去執行,甚至旅長可能也衹有幾萬元的權限,這方面會再進一步討論。

  現行懲罰法與修正版本中均有“降級”處分,玄奘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劉育偉及多名與會學者對此有所質疑。劉育偉認為,此舉違反平等及比例原則,恐有違憲之虞,且降級無法源依據,公務人員法中也無此法條。

  沈世偉指出,先前法令不完備,包括如何復職都有很大問題,導致有降級懲罰但未執行,但也因國外有相關規定,因此仍保留降級的處分。

  沈世偉指出,軍人最重的懲罰就是撤職,也就是無法保留軍人身分,連帶累積的年資、退休金都沒有,因此降級的存在就是比撤職的處分還輕一點,讓願意繼續留在軍中的人員還是能繼續服役,但相關降級的限制,會在施行細則中再討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