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華人網絡

白族女孩在倫敦教扎染:疙瘩布系起萬里距離

2024-04-20 14:33:12
(圖源:大理日報)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據中國僑網報導,英國倫敦一家扎染坊內,膚色各異的人捏起針線,和一名身著白族服飾的女生學習扎“疙瘩布”。

  “疙瘩布”是白族人對扎染的另一種叫法。手藝人用針線和繩子對布料進行扎、縫、捆後染色。扎縫時寬、窄、鬆、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待染色完成後解除線繩,布料上的花樣才得以顯現。

  “他們很享受縫扎的過程。之前有個被女朋友拉來體驗的外科醫生下課了還一直縫。他說這是除了手術縫針外第二難的事。後來他報了課,說要攻克這個難題。”

  扎染坊的店主段怡然是一名大理白族姑娘。2019年從倫敦大學皇家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畢業。

  上學時,班裡加上她一共3名中國人。沒有語言優勢,學的又是西方的戲服設計,段怡然決定用扎染布製作維多利亞式西服,好讓自己的作品脫穎而出。

  “很多人以為我從小就做扎染,但第一塊完整的扎染布是我在倫敦完成的。”

  段怡然說,當時離家上學一年了。在倫敦做扎染布時,她常想起媽媽和奶奶做扎染的場景。

  兒時覺得做扎染很枯燥,家長也希望她能走出村子去更大的世界看看,所以她並未系統學習過。後來她走到英國,離家的苦悶卻在扎疙瘩布時漸漸消散了。

  出乎她所料,老師對她的扎染西服很感興趣,還讓她教同學們扎染的技法,講講兒時的成長環境。那一刻,這門自小耳濡目染卻不以為意的手藝讓她和故土有了新的連接。

  2016年暑假,她回到老家重新學習扎染、走訪雲南的扎染廠。返回倫敦後,她又學習了其他國家的扎染,理解了白族扎染的獨特之處。歷史悠久的馬幫文化、白族人對自然的崇敬都反映在了扎染的圖騰上。想要教外國人扎染的想法在心中躁動。

  畢業後,段怡然開始創業了。但白族扎染對於外國人來說既遙遠又陌生。如何讓外國人理解一門來自萬里之外的少數民族手工藝呢?

  回想起剛入學時,段怡然苦惱於找不到與西方服飾工藝的“連接點”。

  “在做一件束腰或一條裙子時,我不明白為何要這樣設計。”她以維多利亞時期的裙子舉例,她不理解裙子上的圖騰和繁縟花紋的含義,只是照課本上的做。而在瞭解到當時中英兩國的文化交流史、裙子圖騰蘊含的東方意象後,她覺得自己和這些圖騰的“距離”近了一些。

  同樣是接觸其他民族的手工藝,外國人也需要這樣的“連接點”。

  為此,段怡然學習了不同國家的扎染,在課上向學生們講述其中的聯繫。

  比如,英國也種植蘭草,但品種與種植方式都與中國的不同;白族的染缸內容物由米酒等制成,英國則用白糖與其他材料配比制成。

  “我把染缸的製作比喻成炒一盤菜,不同國家用的原料不同,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

  創業至今,奶奶常問她,家裡五代人一直在做疙瘩布,她在英國能做出什麼花樣?

  曾經一位倫敦藝術大學的印度裔老師來上課。他的母親不久前過世,家裡存放著母親生前製作的印度傳統服飾紗麗。當他在課上一針一線縫制圖案時,腦海中不斷回想起母親織紗麗的場景,對母親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他也想瞭解其他民族的女性長輩是如何做傳統服飾的。

  這位老師後來將紗麗帶到工作室中,和段怡然一起討論兩國服飾工藝的異同,瞭解白族女性做扎染的故事。

  段怡然說,這段故事引起了她的共鳴。兒時,媽媽、奶奶、家裡的阿姨都會做扎染和各種針線活。大家常把做針線活和女性綁在一起,認為女性會做針線活理所當然。但如果細看那些針腳、她們構思縫合的圖案,會發現她們是多麼有才華的女性,這些時刻值得被記錄下來。

  段怡然告訴奶奶,她的工作可以讓外國人瞭解白族文化,也為他們提供講述自己故事的機會。她是將開放、多元的大理“搬到”了倫敦,並將各地人文故事“存檔”。

  回看這5年,段怡然覺得自己的經歷和扎染的步驟“重叠”了。

  “之前我走訪過的一家扎染廠廠長說,扎染這個東西是讓你解開自己內心的疙瘩,你得先一針一針把它縫起來、染色,再把你花了六、七個小時縫的東西全部解開,你才能看到它的圖案。”

  段怡然將這5年的工作比作“建橋”的過程。最初她並不確定能否堅持下來,也曾有人找她合作,想將扎染做成時尚高奢品牌,這樣工作室的受益能好一些。段怡然雖有過動搖,但她更喜歡也更傾向做民俗文化的交流。

  沒想到之後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和博物館找她合作,也有長期和她學習的學生。她覺得“橋”建好了。

  今年3月末,段怡然帶著外國學生們來到她的故鄉,和白族阿奶一起做扎染、學刺綉。項目結束後,她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籌備接下來的交流項目。

  “我回鄉的時候把家裡親戚全叫到分享會上來了,介紹我做的事情,告訴他們我靠做扎染養活了自己,賺得也不少。他們為我感到高興,覺得我做的事很有意義。我很期待下一個五年。”段怡然說。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