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華人網絡

海外華校“花式上新”慶祝聯合國中文日

2024-05-03 10:40:58
(圖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今年4月20日是第15個聯合國中文日(又稱“國際中文日”),正值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相傳這一天因“中華文字始祖”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為推動聯合國系統內的文化多樣性和六種正式語言的平等使用,2010年,聯合國將每年4月20日定為聯合國中文日,紀念倉頡造字的貢獻。多年來,聯合國中文日已成為一個讓世界各國人民接觸並瞭解中國文化的窗口。

  近來,為慶祝聯合國中文日,海外華文教育從業者舉辦多種活動,帶領海外華裔青少年領略中文魅力。多位海外華校代表表示,海外華校致力於搭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橋梁,將中外友好的種子播撒到世界各地。

  “花式上新”,共享中文魅力

  4月20日,加拿大蒙特利爾孔子學校舉辦了聯合國中文日主題活動,師生集聚一堂,攜手共赴一場中華文化盛宴。參加少林功夫入門體驗課,感受中國武術強身健體、修心養生的精神內涵;參加詞王爭霸競賽,“以賽促學”提升學生識字、寫字、懂字的興趣;吟誦經典中文作品,全球華語朗誦大賽群英薈萃,報名火熱……在一系列別開生面的文化活動中,學生們學習中華文化的興趣更濃了。

  “為慶祝聯合國中文日,學校特意將全球華語朗誦大賽的報名截止日期設定為4月20日。”加拿大華文學校聯合總會會長、蒙特利爾孔子學校校長李小琴介紹,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前來報名,並積極與老師討論選題方向。家長們更是積極主動,支持孩子參加這個有意義的活動。“選手們用華語朗誦的形式感受中文的韵律和美感,提升中文表達能力和自信心。”李小琴說。

  “藍臉的竇爾頓盜禦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在瑞士蘇黎世小橘子中文學校春令營上,老師通過視頻向孩子們介紹中國京劇的臉譜文化。觀看完國粹京劇表演後,孩子們迷上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化,變成一個個“好奇寶寶”,忍不住問老師“藍色臉譜代表什麼性格”“生旦淨末醜又是什麼”。為了提高體驗度,學生們還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臉譜,根據不同角色在臉譜上繪畫相應的油彩。學生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熱烈。

  “學校大部分是4至13歲漢語非母語的學生。學校以聯合國中文日為契機組織開展春令營,讓孩子們從小燃起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蘇黎世小橘子中文學校聯合創始人、聯合校長肖華介紹,開營第二天,學校以故事繪本、剪紙手工、歌曲模仿等多種形式向學生講述“龍”的文化圖騰。此外,老師還會引導學生比較東西方龍形象的差異,培養學生開放多元的文化視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場慶祝2024年“國際中文日”暨“文化中國,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賽座談交流會圓滿落幕。在本次座談交流會上,華裔新生代、主持人林子俊以其流利的中文和自信的表現贏得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林子俊表示:“我將繼續努力,為阿根廷的中文教育和文化交流作出更大貢獻。”

  寓教於樂,創新教學模式

  “本節課的主題關於美食,例如過橋米線是一種來自雲南省的特色小吃,大家瞭解它名字的由來嗎?”

  這是瑞士唐人中文學校精靈班的課堂上,教師張瑋向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應該是來源於某個傳說”“難道與某座橋相關”……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

  “精靈班是混齡班級,學生年齡、國籍、語言程度和接受理解能力都不一樣。我在日常教學的課題設計上花了很多心思,既要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要激發學生對中文的興趣。”張瑋在瑞士唐人中文學校工作已近8年,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她創新教學模式,力求寓教於樂,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遊戲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課堂模式,學生要在課上完成各項闖關遊戲。我們有時還離開教室到戶外,玩老鷹捉小雞、擊鼓傳花、丟手絹、下象棋等遊戲,感受中式娛樂活動,提高中文使用能力。”張瑋說。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將中文列入高考科目,鼓勵中文非母語的學生學習中文。澳大利亞新金山中文學校校長胡培康介紹,學校針對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主要涵蓋“語言交流”和“語言與文化理解”兩大板塊。“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我校以高考要求為依托,重視學生口頭表達和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在課堂上,學校運用課本劇角色扮演等形式,培養學生中文教學中‘說’的能力。走出課堂,我校鼓勵學生參加各類與中文、中華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海外華裔青少年網上夏令營、赴中國尋根之旅等,從生活中選取感興趣的文化素材,用中文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胡培康說。

  “人之初,性本善”“首孝悌,次謹信”……加拿大蒙特利爾孔子學校的中文課堂上,常常傳來朗朗讀書聲,這是低年級的學生們正在誦讀《三字經》《弟子規》等。李小琴介紹,學校自編了10本國學教材,作為學校通用中文教材的補充。全校所有中文班都開設國學課,孩子們在吟誦和學習國學經典著作中感受中華國學經典與古詩詞的魅力。

  “學校還成立了民樂團,分為成人組和少兒組。民樂團的老師們在排練演出中帶領少兒樂團成員學習國樂,普及中國傳統音樂樂理及演奏教育,帶領海外華裔青少年傳承中華文化。”談起民樂團,李小琴娓娓道來,“此前,民樂團走進養老院看望慰問老人,孩子們以民族音樂為主題,登台演奏《賽馬》和《市集》。在表演結束時,養老院的外國觀眾非常激動,用熱情掌聲表達對中華國樂的喜愛。”

  “學校用‘沉浸式’體驗課堂替代純語言教學,將文化教育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意大利羅馬中華語言學校校長蔣忠華表示,學校不僅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節活動,還帶領學生走進當地學校表演武術、朗誦、民族舞等節目,讓意大利民眾深切地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現代信息技術給華文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近年來,學校布局線上教學,建立了‘中華雲網校’平台,推進線上線下雙模式。無論是文化課、藝術課等公益課程,還是家庭教育課程,都可以在雲課堂中找到。”蔣忠華說,除本校學生外,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華裔青少年也可以隨時加入進來。

  突破瓶頸,助力文化交流

  “海外華校是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華文教育作為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橋梁,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李小琴說。

  多位海外華校代表表示,當前海外華文教育持續發展,但缺乏師資、教材適用度不足等老問題仍存在。海外華校將發揮“造血”能力,推動教師專業化、教材本土化,辦學模式也向多元化和正規化發展。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計劃在未來與本地華人社團、中國中小學以及中國各地僑聯建立更密切的聯繫,拓寬各方力量參與渠道,將‘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舉辦有針對性的中國文化介紹和推介活動,把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文化資源融入學校華文教育各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胡培康說,澳大利亞學習中文人數逐年增加,這對華校教師素質和教學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華文教育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我們亟需相關部門在編寫本土化教材和教輔資料時考慮到教學方式、理念等的新變化,與澳大利亞當地教育機構共同組織教材開發和教師培訓,讓中文教育能夠真正在本土生根發芽。

  “下一步,我們將培養‘華二代’成為文化交流活動的關鍵力量,做好華僑華人各‘代’之間文化傳承的銜接。”阿根廷華文教育基金會會長劉芳勇說,“我們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當地民眾參與,同時繼續與阿根廷聯邦警察大學研究院合作,開辦中文教學課程,培養更多中文人才,加深兩國文化交流。”

  “我校將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強化內外聯動,發展學校國際交換項目,為華裔學生深入感知中國搭建平台,架起文明交流互鑒之橋。”蔣忠華認為,華文教育不能單單局限在華人社區,還要向當地民眾推廣普及。接下來,學校將面向更加廣闊教育市場,推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課堂教學。華校發展要與時代相結合,從市場需求出發,不斷拓展華文教育功效。海外華教工作者需要加快建設全日制國際學校,能夠對外提供規範化的中文教育,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