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漢韵新聲: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

2024-05-18 10:18:00
這是2024年5月13日在湖南博物院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廳拍攝的素紗單衣。(圖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1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仿若打開一扇“時光之門”,穿越兩千餘年——

  一件件精美絕倫的文物,再現西漢初期人們的生活方式、熱烈浪漫的想象、對宇宙和生命的認識……

  這是湖南博物院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展廳。

  2024年是馬王堆漢墓完成考古發掘50周年。半個世紀以來,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尋、勤耕不輟,讓中華瑰寶傳揚,讓民族自信激昂。

  漢風重現 舉世轟動

  半個世紀前,湖南長沙東郊五裡牌外,有兩座高大、馬鞍狀的相連土包,當地人稱“馬王堆”。

  1972年1月16日,一場重大考古發掘在此啟動。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一家三口墓葬重見天日:

  薄如蟬翼的素紗單衣、燦若雲霞的綉品;500多件精美漆木器,漆鼎中仍殘盛鯽魚藕片芹菜羹;奇異詭譎的神秘帛畫;包含失傳文獻的十三萬多字帛書、簡牘;木俑、陶器等各類日常用品……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長眠地下兩千多年的一號墓女主人辛追出土時,皮下軟組織柔軟有彈性,四肢可自由彎曲伸展,睫毛、腳趾指紋、耳內耳膜都完好可見。

  1972年7月30日,新華社率先向全世界公布馬王堆一號墓發掘情況,舉世轟動,1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媒體競相轉載、報導。

  1974年1月,馬王堆三座墓葬考古發掘工作結束,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套)。

  “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樣、製作之精致、內涵之豐富前所未有,至今仍是衡量漢初社會發展的實物標杆。”湖南博物院馬王堆漢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研究館員喻燕姣說。

  “漢代人也愛吃臘魚臘肉和燒烤!”“辛追夫人有這麼多化妝品,她也愛美呢!”……馬王堆,一部活生生的中國西漢時期百科全書。

  在湖南中醫藥大學,“馬王堆導引術”養生功法為體育必修課。這套功法改編自馬王堆出土的現存最古老氣功圖譜《導引圖》。

  談及馬王堆出土的古醫書,日本東京藥科大學特命教授小曾戶洋說:“《十一脈灸經》《五十二病方》等,是我瞭解《黃帝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典籍背景的珍貴史料。”

  出土文物中,古今呼應的人文“密碼”讓人共情。“漆器上的‘君幸食’‘君幸酒’等字樣,就是‘請您吃好喝好’的意思,這是兩千年前的人間煙火。”湖南博物院館員李明潔說。

  馬王堆出土的T形帛畫,將上古傳說中的眾多祥瑞元素,與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畫面展現於絲帛之上。“它至今仍具有令人感動的精神力量。”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主任汪悅進評價道,馬王堆T形帛畫布景壯麗、想象奇特,其精巧嚴密的設計思路和浪漫宏大的時空想象,在全人類藝術遺存中獨樹一幟。

  日本岩手大學平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廣瀨薰雄認為,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的考古發現不勝枚舉,像馬王堆漢墓這樣引起人類社會廣泛關注的,並不多見。

  歲月綿長 漢“夢”日新

  50多年前,馬王堆一號墓發掘時,正值湖南陰冷多雨的冬日。考古工作人員和長沙多所學校的學生們一起奮戰,身上沾滿泥水與汗水……親歷者回憶。

  喻燕姣說,周恩來總理對馬王堆發掘等相關工作作出批示,相關部門調集了當時中國考古學、歷史學、植物學、動物學、醫學、文物保護等眾多學科的頂級學者參與發掘和研究。

  一代代文博工作者日復一日付出,讓一件件稀世奇珍再現神奇。

  站在“長壽綉”藥枕的橱窗前,湖南博物院藏品保護中心副主任董鮮艶說:“這個枕頭出土時糟朽嚴重,是紡織品文物保護專家王㐨老先生精心修復的。50年過去,仍然保存得非常好。”

  50年來,湖南博物院已構建起一套古屍保存環境模擬體系,通過使用制冷系統、液體浸泡、層流空氣淨化系統等方式,防止“辛追夫人”腐爛、發黴和變色。

  湖南省馬王堆古屍和文物研究保護中心副主任劉亮介紹,目前古屍皮膚彈性仍然存在,其蛋白質降解和骨組織脫鈣現象均得到較為有效的控制。

  進入新時期,文化創意、數字技術的助力,讓馬王堆實現“穿越”千年、古今相映——

  “天宮美景萬般好,全賴人間有忠良”……湖南博物院與湖南省京劇保護傳承中心攜手打造的馬王堆復原動態展《一念·辛追夢》,讓觀眾品味2000多年前的親情、愛情、家國情。

  湖南博物院還通過AI等技術打造了辛追數字形象,讓沉睡多年的辛追夫人,以鮮活姿態重現於世,未來“她”還可以與人們對話、講述西漢歷史。

  湖南博物院院長段曉明介紹,今年1月,湖南博物院推出新舉措,向湖南省高等院校,以及文化、科技、醫藥、農業、製造業等領域的12家企業免費開放“湖南博物院品牌”和“馬王堆數字資源庫”雙授權,並與一家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共同啟動“數字漢生活”項目,讓更多產業和創意力量與馬王堆實現交流、融合。

  據瞭解,“數字漢生活”將運用數字化手段打造文物資源庫、藝術家素材庫和交互沉浸式線上展廳等。建成後,人們參觀完馬王堆出土文物,還能在“數字漢生活”線下空間聽一曲漢樂府民歌,穿漢服夢回漢朝,品一份漢代“分餐制”美食,捎一件充滿西漢元素的伴手禮,完成一場“漢生活”主題的博物館奇妙之旅……

  交流互鑒 美美與共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

  發掘報告正式出版、女屍解剖為科學研究提供豐富資料、漆器脫水研究獲新突破、發現最早織入紡織品的吉祥語文字……馬王堆出土文物保護、研究、利用等成果迭出,不斷走向深入。

  “馬王堆讓更多人更深入地瞭解漢代文化,向世界展示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湖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王卉說,“雖然完成考古發掘已經50年,但還有太多奧秘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強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文化自信日益彰顯。馬王堆研究迎來“黃金時代”。

  記者瞭解到,湖南博物院與中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機構合作,圍繞古屍、簡帛文獻、漆器、紡織品等馬王堆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取得多個突破性進展——首次將馬王堆漢墓簡帛文獻集中整理出版,首次對馬王堆漢墓漆木器進行科學整理和綜合研究……

  “我們正在對馬王堆出土紡織品進行第一次全面整理,加強科技檢測。”喻燕姣透露,在今夏舉辦的馬王堆漢墓發掘50周年國際學術會議上,《馬王堆一號漢墓紡織品》三卷本研究成果將面世。

  2022年,湖南博物院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獲批成立,成為湖南省文博行業第一家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馬王堆漢墓發掘是中國考古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89歲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世民說,“我們正處在文物考古事業最好的時期,聽說馬王堆絲織品研究有了新突破,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新氣象。”

  記者瞭解,對馬王堆的研究超越了國界。

  在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有一個馬王堆漢代文化藝術研究組。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從事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研究工作的有近3000人。

  “在全球視野中,馬王堆文化遺產是一座巔峰,不僅增強了世界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理解,也促進了東西方在考古、藝術研究方面的交流。”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主任汪悅進說。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一個月後,“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將登場湖南博物院,一場跨越時空的東西文明的對話,將在古城長沙拉開帷幕。

  意大利策展人芭芭拉說:“我們相距遙遠,文化是幫助我們瞭解彼此的最好方式。”

  鬥轉星移,山河為證——

  兩千年前的文化奧秘,蘊藏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卓越智慧,對馬王堆漢墓高質量的發掘,彰顯了一個文明古國賡續文脈、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與自信。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