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冷則剛:美國維持科技霸權 有三個主要支柱

2024-05-18 00:44:25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冷則剛。(中評社 俞敦平攝)
台北論壇執行長何思因。(中評社 俞敦平攝)
  中評社台北5月18日電(記者 俞敦平)面對美中對抗新局勢下未來地緣政經發展的走向,“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冷則剛17日於台北論壇舉辦的新書發表會中,提出了他的觀察。他認為美國的科技發展成功,歸納為三個主要支柱,多元創新的社會和企業文化、聯邦政府的積極介入和地緣政治的多邊操作。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美國科技霸權的基石。也因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使得美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台北論壇17於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解構美國—世界霸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新書發表會,該書由台北論壇執行長何思因邀集產、官、學界的美國研究專家,以及自台灣赴美任教的學者共同撰寫並主編。發表會由何思因主持,並邀請本書作者之一的冷則剛以“美國科技發展的政經動力”為題發表演說。並有前“外交部長”林永樂、中磊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暨共同創辦人王伯元等重量級人物出席。

  冷則剛表示,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美國的高科技成就源於草根創業精神和矽谷模式,這固然有其道理,但僅僅是一部分。美國政府的積極介入對於其科技霸權的建立和維持至關重要。例如,在二戰後,聯邦政府通過太空總署(NASA)、國防部(DOD)等機構推動科技發展。80年代,日本的經濟挑戰促使美國進行政策調整,而當前中國大陸的崛起更是引發了美國政府的多方應對。

  冷則剛將美國科技發展的成功歸納為三個主要支柱,多元創新的社會和企業文化、聯邦政府的積極介入和地緣政治的多邊操作。他指出,多元創新的社會和企業文化以矽谷模式為一個典型例子,展現了草根創新精神和由下而上的動力。然而,矽谷的成功並非完全自主,早期便有政府機構的介入,如NASA和國防部。此外,矽谷的成功還依賴於完善的法律、財務、會計和創投服務體系,這些都幫助實驗室的創新成果轉化為市場上的新創公司。矽谷模式的重要特徵還包括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對風險的容忍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對其他國家模仿矽谷模式形成了挑戰。

  對於聯邦政府的積極介入,冷則剛指出,二戰後,美國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維持其科技優勢,這些工具包括財務補貼、特殊計劃和冠軍企業的支持等。政府還通過創投基金和地方政府的創新基金支持新創企業。例如,北維州的阿靈頓設立了創新基金以補足創投缺口。DARPA(國防高端研究署)是美國政府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平台,透過各種補助和外包合約推動AI和大數據等領域的研究和應用。

  對於地緣政治的多邊操作,冷則剛指出,單靠美國一國之力難以面對全球科技競爭,必須依靠多邊合作。美中科技競爭是一個典型例子,美國需要通過國防部等機構推動與私營企業的合作,維持其全球科技領先地位。國防部和其他政府機構不僅在國防安全方面發揮作用,還在科技安全和經濟策略上扮演重要角色,這種軍民兩用科技的推動使美國在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

  冷則剛接著探討了美國科技產業發展的幾個重要面向,特別是矽谷與華盛頓特區周邊地區的不同發展模式,並從六個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當前美國高科技政策與地緣政治的複雜關係。

  首先是區域發展模式的差異,冷則剛指出,矽谷地區的科技發展以大學和地方政府為主導,形成自下而上的模式。而華盛頓特區周邊則主要由聯邦政府牽頭,與地方政府和產業界合作,聚焦於公共和國家安全相關產業。這些區域包括大華府周邊的馬里蘭州和北維吉尼亞州,形成了所謂的“杜勒斯技術走廊”(Dulles Technology Corridor)和“數據中心谷地”(Data Center Valley)。

  冷則剛接著談到,產業集群的形成與挑戰。他指出,杜勒斯技術走廊的形成主要受國家安全需求推動,與西岸的矽谷不同,這裡未必得到地方政府和民眾的完全歡迎,導致社會、文化和經濟問題頻發。此外,北維吉尼亞州的一些縣(如Fairfax和Loudoun County)已經成為美國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顯示出科技發展的巨大影響。

  接著冷則剛談到了地緣政治與經濟的交互作用。他指出,美國的新工業政策與地緣政治緊密結合,特別是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推動了多邊協商機制的發展。這種多邊主義操作試圖在經濟安全和全球分工中取得平衡。然而,美國在推行這些政策時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如何協調企業與國家間的利益衝突、應對東亞和歐洲多邊夥伴的不確定性,以及處理國內政治對高科技政策的干擾。

  接下來冷則剛分析了高科技人才的流轉與未來,他指出美國的高科技優勢依賴於人才的流轉和使用,特別是來自矽谷的華裔和印度裔精英。然而,隨著“國家安全”政策的主導,未來的人才流轉是否能夠持續成為關鍵問題。此外,美國國內政治和遊說團體的影響也可能對高科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冷則剛接著分析經濟與國家安全的平衡。他指出,美國試圖將關鍵產業鏈移回國內,但全球分工的原則使這一目標充滿挑戰。企業與政府在法規、勞工成本和環保規定等方面存在分歧,聯邦與地方政府的協調也不總是順利。

  接著冷則剛談論了高科技產業的未來展望。他認為,未來的科技發展需要在國家安全與全球合作之間找到平衡。發言者提出,美國必須繼續吸引和利用全球高科技人才,同時要應對國內外的各種挑戰,以維持其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最後他總結說,美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面臨著複雜的內外部挑戰。通過審視矽谷和華盛頓特區周邊的不同發展模式、處理地緣政治與經濟的關係以及應對人才流轉問題,美國需要在未來找到一條既能保障國家安全又能促進科技創新的道路。這不僅關係到美國的科技領導地位,也影響到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類福祉。
台北論壇舉行“解構美國—世界霸權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新書發表會。(中評社 俞敦平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