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中評專訪:朱立威談大灣區融合與香港發展

2024-05-05 00:30:47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評社 段曉魯攝)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評社 段曉魯攝)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中評社 段曉魯攝)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接受中評社採訪(中評社 段曉魯攝)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記者 段曉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朱立威日前接受中評社專訪,對於大灣區融合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包括大灣區旅遊業合作、區內法律規則對接、兩地資歷架構互認等。朱立威表示,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5週年,回顧這5年的發展,成果豐碩,未來該區的發展有很大的潛力,隨著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基礎建設的落成,相信未來大灣區區內交通會越來越便利,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以下是專訪全文:

  大灣區發展成果豐碩 前景光明

  中評社記者: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5週年,您如何看待這5年大灣區取得的成果?

  朱立威:過去疫情對大灣區發展造成影響,但隨著疫情的消失,這2年可以看見大灣區城市之間更多的往來及合作。現在香港一些專業人士可以考取大灣區執照,到大灣區去發展、就業,在大灣區框架中,促進了區內經濟活動交流。香港比較大的優勢是本身體制是面向國際的,而內地市場越來越大,香港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銜接好國際及內地市場,發揮出色作用。這五年大灣區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未來該區的發展亦有很大的潛力。隨著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基礎建設的落成,相信未來大灣區區內交通會越來越便利,發展前景十分光明。

  中評社記者:香港旅遊業發達,將來香港如何與大灣區旅遊城市合作,共同發展區域旅遊經濟?香港該如何吸引更多國內及國外旅客來港旅遊?

  朱立威:有一段時間內地很多旅遊團來香港,這些旅遊團價錢比較便宜,旅行團的質素也比較差,來到香港後沒有預定吃飯的地點,便在街邊用餐,這一方面造成了對內地旅遊界的印象不好,另一方面是對香港市民構成影響。去年我有向兩會提出“一程多站”的旅遊建議,將文化旅遊帶入到整個大灣區,“一程多站”是指一條旅遊路線去不同地方,如果遊客想看文化建築,那麼澳門有,香港有,其他大灣區城市也有,可以把這些串連起來。

  香港旅遊的特色就是山和水,這都是世界一流的。之前我在南區工作的時候跟外國遊客有交流,在大多數人眼中香港是購物天堂、飲食天堂,而這些外國遊客是為了行山來香港旅遊的,他們說來香港行山體驗非常好,看見了很多美麗景色。外國旅客也表示,香港的行山交通特別方便,如果從市區出發也就一個小時便可以到達目的地,這是一個對他們很大的吸引力,相信下次還會再來。如果要吸引更多的國內及國外遊客來港旅遊,除了要做好本身的旅遊資源配套之外,推廣香港自然景觀亦非常重要,這方面也可以聯合大灣區其他城市一起來做,推出“一程多站“旅遊,讓旅客們可以多去幾個地方,增加體驗感。

  政府要開源節流 提升香港經濟信心

  中評社記者:香港經濟復甦步伐緩慢,政府赤字越來越嚴重,您認為如何降低香港政府赤字問題?

  朱立威:香港政府赤字問題這幾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赤字問題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政府主要收入來自賣地,但賣地所得的收入這幾年大幅下降,這個與香港樓市疲弱有關。如果要改善財政狀況要做到開源節流,政府必須要想如何增加其他收入,來彌補賣地收入的空缺。有人建議擴大稅基,但我並不同意,香港本身的優勢就在於稅務不複雜,且稅率低。

  香港經濟復甦需要經濟轉型,國家規劃中提到香港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特區政府要重點放在這八個方面提升香港整體發展,同時也要扶持相關行業的發展,行業發展的好自然就有盈利,盈利多自然就會交更多的稅,這是一個增加政府收入的一方面。此外,在經濟疲弱的情況下,特區政府要控制開支,把開支放在有回報的項目當中。最近特區政府推出各種活動促進本土消費,帶旺經濟,政府亦舉辦了很多廟會、市集等活動,活動場地多數在康文署的場地舉行,但康文署的場地並不是設計來做這些大型活動的,一些配套措施還是比較少,例如,公眾廁所、水電供應等,特區政府需檢視康文署下的一些文化場地,提升場地的質量,這樣一來會活動會吸引更多人參加,政府投入的資源也有回報。其實,建立一個好的場地,可以使用很久,性價比也高。

  公共服務的整合也非常重要,有幫助於特區政府減少開支。例如,香港換領車牌需要去排隊,非常耗費時間,這些可以改為網上辦理,節省開支。但最關鍵的是香港要經濟復甦,衹有經濟發展的好,市民對香港經濟有信心,政府才能有更多的財政收入。

  建立互認機制 實現灣區法律規則對接

  中評社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地位非常重要,請問該如何推進香港與大灣區城市之間的法律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

  朱立威:去年我向兩會提交的議案中,提到了發展大灣區知識產權互認,香港制度及專業標準與內地不同,要建立一個機制可以實現兩地互認。例如在香港考取一個律師牌照,如果還要考大灣區的律師牌照,能否不用考完整個內地律師考試,而是考一個試就行了。兩地要實現資歷架構互認,內地學歷與專業資格和香港進行互認,應該成立相關機構,幫助需要資歷互認的市民,解答他們的疑問並提供相關服務。內地對於工科發展非常好,香港這方面發展比較緩慢,而香港十分需要工科人才,如果能建立一個資歷架構的話,對提升香港發展亦有幫助。

  香港部分行業缺人,需要輸入外勞,例如小巴司機,如果要聘請內地司機來港,因為駕駛執照等問題,需要到香港培訓一到兩個月,重新考牌。如果能在內地考牌,取得牌照後來港直接工作,這樣的話就方便許多。其實特區政府有在跟內地相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相信在大灣區的框架內,內地與香港在法律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上問題不大,再加上國家政策支持,一定能夠解決這些問題。

  中評社記者:在去年民建聯成立了人大政協辦事處,可否介紹下您在其中的工作?

  朱立威:民建聯現在有7個港區人大代表,亦有數個全國政協委員,去年成立人大政協辦事處,有幾個工作去做,民建聯一向從事地區服務工作,人大政協委員每年都會收到不少求助,有些求助涉及到內地個案,那麼成立辦事處可以把有關求助個案集中起來,統一起來研究如何幫助這些訴求。此外,人大政協辦辦事處不定時的會跟香港社會各界交流,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中需要什麼意見建議向中央提出。同時,人大政協辦事處亦會跟香港同鄉社團討論,關於投資、做生意,兩地之間有什麼可以進行合作。

  今年自己所提出的議案,很多都是根據平時交流所聽到的一些意見建議,然後進行調研,認為合適的就會向中央提出。自己也是從事地區服務多年,關於一些信訪個案以及內地港人在法律上的個案,自己都會去跟進。

  大灣區養老水平提升 為香港長者提供選擇
  
  中評社記者:能否談一下您不久前向全國兩會提交的議案有哪些重點內容?

  朱立威: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香港、澳門與廣東省之間的融合程度持續加深,尤其在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不少突破。伴隨著交通、信息、文化等多方面的互聯互通,大灣區內的“一小時生活圈”漸漸成型,這為香港市民開啟了更為多元化的生活可能性。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內城市的持續向好發展,以及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佈,將養老服務視作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灣區的養老服務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大灣區城市也為香港長者提供了更多的退休養老選擇。因此,我在兩會上提出建議,期望優化多項與養老生活相關措施。

  一、積極擴大香港“長者醫療劵”在內地的適用範圍,即是除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屬下指定的健康服務中心,以及華為荔枝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外,應積極擴展至大灣區認可醫院及診所/健康服務中心;適用範圍也應擴大至住院服務及日間手術程序等,使居於內地的港人長者毋須返港,也可以獲得基本醫療服務。

  二、擴大“港澳藥械通”適用的藥物和醫療器械目錄,並逐步將有關安排擴展至其他大灣區城市符合要求的醫療機構。

  三、進一步完善個人的醫療病歷涵蓋的“雙向互通”範圍,包括研究互通放射影像,化驗結果資料等,以方便大灣區安老“就地在醫”。

  四、將“允許香港居民在內地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範圍繼續擴大。同時,兩地可以探討建立實報實銷機制,以減輕長者的醫療負擔。近年來,隨著兩地政府的不斷努力,粵港澳大灣區中大多數城市已經允許香港居民購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受到了許多香港長者的歡迎,我們希望能將此項政策推廣到更多的城市,減輕長者的醫療負擔。除此之外,現時香港居民在香港公立醫院就醫時,可以享受較為便宜的醫療價格,但是等候時間往往較長,隨著內地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並且價格較為便宜,部分香港市民選擇了到內地醫院進行就醫。因此,我們建議可以研究建立實報實銷機制,其標準可以參考公立醫院的政府補貼標準,以及指定必須是三甲醫院。

  五、推動及加強兩地政府共同合作向市民解說跨境安老政策。首先,參考香港營辦安老院及殘疾院舍的發牌制度及實務守則的規定,並融合內地城市的養老院舍的規格,以制定一套符合大灣區長者需要的服務質素認證制度。其次,特區政府應與內地各市政府加強合作,向香港長者解說跨境安老政策,可邀請內地養老院相關負責人士來香港介紹養老院服務,讓香港長者更加瞭解內地養老院的運作,以放心選擇心儀的養老院。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