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國民黨深層危機與未來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4-05-04 00:11:59


 
  關於九二共識的處理,大致如上所述。而也許更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顯然一定會在這次的敗選檢討中或未來走向時,努力撕掉“親中、統一”的標籤,因為不管是選前還是選後,國民黨高層已經多次對此直接表態了,而唯一的問題衹是國民黨到底會怎麼處理這個標籤?

  關於這個標籤的處理,其實在國民黨多次敗選的檢討中.都已經有過相關提議,衹是一直沒有具體落實而已。以過往的紀錄,國民黨想撕掉這張“親中、統一”的標籤,大概有兩種提議,一個就是將黨名改為“台灣國民黨”,另一個則是把黨名中的“中國”兩字拿掉。前者在2000年敗選後,就曾經由洪玉欽等人提出來過,後者則在2016年敗選後,黨內目前的政治明星之一、當時仍擔任“立委”的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提出來過。照他們的說法,就是國民黨當年曾多次因應“時代需要”而修改黨名,因此今天因應國民黨這個生死存亡的變局,再改一次黨名,在一些人眼中,也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爭取本土選票的表現。在我看來,國民黨這次敗選後的未來發展,極有可能會往“去中”圖騰或“去中”內涵方向接近。中國國民黨這個黨名也有可能來到懸崖邊緣。雖然我實在無法預言最後結果,但山雨欲來,風聲已在耳畔響起,則是人所共見的事實了。此原因無他,乃是因為黨內越來越多人認為不“大破大立”不足以因應“危局”了!如果黨名中不去掉“中國”兩字,如何在詮釋國民黨的理念路線上,儘量往“去中”方向徧離,並儘量不提“中國”兩字,應該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了。但國民黨的危局真在此嗎?

  三、再殖民化——形成國民黨如今路線的深層原因

  以上,我順著國民黨檢討敗選的思路,大致指出了他們可能做出改變的方向。此處我並不想直接論斷國民黨這一敗選檢討的思路對國民黨未來的影響,而是想先分析討論國民黨是如何會走上此一思路的。難道國民黨純粹衹是被選舉大勢逼入這一境地而已嗎?它背後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呢?

  我始終認為,台灣目前的政治格局會走到此一局面,最核心的因素其實必須從美國在台灣的角色索解。這意思包括了兩個層面,一個是客觀的地緣政治所造成的整體台灣的處境,其中包括了從冷戰時期開始,台灣的安全被迫依附在美國身上,乃至延伸到目前台灣的處境。當然,這也包括美國霸權力量基於控制地緣優勢的力量投射,從未給予台灣自主的空間。這個層面論者已經很多了,不需要再多所辭費。這裏我想談的其實是另一個層面,也就是台灣從二戰結束後這幾十年間,在文化、心理、社會層面上從未真正“去殖民”的問題,而且不衹沒有去殖民,更在台灣走上了“本土化”過程之後,因為特殊的政治處境,反而展開了另一場“再殖民”的過程,因而出現了如今的怪現狀。

  二戰之後,西方的殖民體系紛紛崩潰,許多殖民地獨立,也在世界各地展開了去殖民的浪潮。而台灣作為一個曾經的殖民地,它的歷史軌跡是比較特別的,它不像許多殖民地的獲得獨立,而是被交還給了原生母國,最特別的是這個原生母國還和殖民國打了一場生死之戰,並在交還原生母國之後沒多久,就又和原生母國的絕大部分土地隔絕了幾十年,並且在這段隔絕期間,基於冷戰對抗的安全理由,實際上成為了美國的附庸,某種程度上接受了來自美國的軟性殖民。台灣的這種歷史處境的確是獨一無二的。就以歷史處境比較類似的韓國來說,當它從脫離日本獨立,到後來因為韓戰而被動納入美國保護,成為另一個被美國軟性殖民的國家,無論如何,它畢竟曾因為去日本殖民的過程,而展開過一段轟轟烈烈的去殖民運動。在韓國,反日是發自骨子里的,可是同樣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卻從未發生同樣的去殖民運動,這當然是很特別的。

  台灣不衹不曾發生針對日本殖民的去殖民化運動,相反的,卻在某種程度上把原生母國當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外來殖民者,在某些人眼中,光復台灣的國民政府卻變成了“外來政權”,這恐怕是最詭異的地方。也因為這種詭異的轉移,讓台灣曾經接受日本殖民的人,居然產生了對日本的依戀感。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的一種移情,使得台灣可以很平順地接受了美國這個新殖民者,並在對比於原生母國時,產生了一種錯覺,從而將所謂的獨立的願望與再殖民形成了詭異的連結,“本土化”變成了“去中國化”,“去中國化”又與接受美國的“再殖民化”劃上了等號。一些人將“本土化”與“獨立”界定為脫離原生母國的努力,同時為了能夠更快地達成此一願望,轉而高度認同新的殖民國,遂成為了目前台灣這種怪異的再殖民現象。在我看來,我們似乎也衹能從這樣的脈絡來觀察,才能合理解釋,為什麼在台灣的本土化浪潮中,產生的並不是去殖民運動,反而是“去中國化”運動,並自願讓台灣追求獨立自主的想望,轉換成對美國更強烈的依附感。

  近二十多年來,任何熟悉台灣政治變遷過程的人都會知道,台灣正在進行的乃是一場與中國相分離的運動。可以說,台灣所謂的主流民意,就是圍繞著這個分離運動堆砌起來的。可是按照我的理解,由於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事實上從未進入任何去殖民的過程,相反的,光復後來到台灣的國民政府與國民黨,在某些人的認知裏,最先的角色反而是變成了,或被塑造成了殖民者,這種由原生母國卻突然反轉成殖民者的扭曲,構成了台灣社會心理的第一次變形。隨後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本土化這個概念與再殖民化的等同,遂使得去國民黨這個“奇怪的殖民者”轉型而為“去中國化”運動,而殖民者又變成了從未統治過台灣的中共,於是反國民黨變成了“反中”,這也就是說“反中”變成了台灣去殖民的替代物,而分離運動卻變成了實質上的再殖民運動。於是,存在於台灣獨派中,始終若隱若現的想要把台灣變成美國的第五十一州,這種想法便可以理解了。不管想要變成美國人的獨派有多少,但美國對台灣的宗主地位,恐怕是民進黨乃至綠營群眾很普遍的默會之知,大概是無可否認的事吧!

  由於國民黨在史觀與論述上沒有能力主導台灣社會,又無法對於民進黨的這種“本土化=反對中國殖民=去中國化=接受美日再殖民化”的史觀論述進行撥亂反正,民進黨所塑造的台灣主流民意,自然而然地讓國民黨處在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國民黨承接著某種“殖民者”的標籤,國民黨之所以一直被貼上“親中、統一”的標籤,實質上就是殖民者標籤的變形,這也讓國民黨某些人在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過程中,始終帶著強烈的原罪色彩。在台灣本土化的過程裏面,這個被貼上殖民者/外來政權標籤的國民黨,不斷想著要甩掉殖民者的標籤,因而也接受了民進黨的本土化論調,對“中國”與“中國人”的認同出現懷疑,甚而也想脫離。另一方面,國民黨自遷台開始,基於安全的理由,在冷戰架構中,不得不成為了美國的附庸。這也就是說,國民黨自身本來就在這幾十年中,也開啟了被殖民化的過程。“本土化”所洐生出來的“去中國化”與接受美國“再殖民化”,也就合流釀就了現在國民黨的面目。

  以上的討論,乃是我對當前國民黨內在心理的一種描述與詮釋。這也就是說,國民黨不衹是基於選舉總路線,為了爭取選票,而被迫向所謂的主流民意靠攏而已,國民黨的想要改名或要“去中”,背後反映的乃是被殖民者想要甩掉殖民者標籤的心態,它正企圖以此重塑自我,用一種與台灣“再殖民化”主流認同的方式來重塑自我,於是這就變成了國民黨的一種心理伏流。目前的問題衹在於,一群早就已經被美國殖民的國民黨高層,什麼時候會把這股伏流顯化為國民黨的主流而已。而我衹是認為,這個被殖民顯化的過程,已經逐漸來到了徹底質變的關口而已。

  四、結語——面對國民黨困局的自我期許

  上面我做的這樣一種描述與詮釋,告訴了我們一個殘酷的事實,也就是目前國民黨的走向,其實並不衹是一種政治算計而已。如果國民黨真走上修改黨名或繼續“去中”“遠中”的道路,它也不衹是基於某種政治形勢的變遷,而是國民黨隨著台灣走向本土化的過程,所展開的一種再殖民化的過程。這個再殖民化的基本特徵,就是企圖用“親美”“去中”“遠中”路線來進行的自我重塑。國民黨由此所展現的一條政治路線,基於它背後的心理基礎,已經是一條不歸路,它最後終將與整個台灣的再殖民化合流,並構成台灣最基本的意識形態。當然,毫無疑問的,這樣一種意識形態,放在今天的地緣政治格局中,也勢必將為台灣帶來災難。可是對國民黨目前的走向,恐怕已經很難再力挽狂瀾了,這大概是仍然堅持國民黨創黨精神的人最難接受,也最感悲哀的地方吧!

  從孫中山先生創建國民黨的理想來說,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其主要精神其實就是反抗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這樣一種精神也構成了百年來中國人共同的努力目標。然而作為中山先生傳人的國民黨,隨著歲月消逝,竟然走到了中山先生理想的對立面去了,真是讓人情何以堪,不勝唏噓!

  坦白說,台灣的這個再殖民化過程,已經到了積重難返的地步,這次選舉呈現的就是這樣一種結構,蔡英文路線則是這個結構的具體顯現。而當台灣三個主要政黨都已經向蔡英文路線靠攏,客觀來說,這個結構性力量的形成,憑藉我個人的努力的確都很難再扭轉這樣的趨勢。特別是目前國民黨的權力高層,完全不給我任何機會從體制內去質疑與挑戰這個結構與趨勢。從去年開始就全力阻擋我參與“總統”候選人初選,為了排除我的參與機會,放棄黨的初選民主機制改採徵召。大選敗選之後,又以各種藉口拒絕負責,以排除主席補選的可能,無非是要保住目前國民黨採取的路線,不讓這條為美國人認可的路線,在可能的黨主席補選後出現任何變數而已。而當國民黨持續朝這條路線前進,他們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已經是一種對創黨精神的叛離,而這種叛離也將必然為黨帶來無可彌補的困境。

  然而客觀的困境,並不能阻擋我們繼續應做的努力。孫文學校的使命,就是在效法當年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當台灣越是被殖民帝國牢牢掌控著,台灣社會、當前的國民黨越是在“再殖民化”的歧途之中,我們就越是要不計成敗毀譽,積極喚醒民眾。為台灣,也為民族復興不要被霸權帝國所遏制,我們仍當勇往直前。我們相信,雖然台灣可能仍在一股再殖民的歷史逆流之中,但環顧這幾年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快速演變,我們仍然相信,真正的中國國民黨、有理性的台灣人民、整個中國終將能夠克服眼前的困難,推倒霸權的宰制,還我民族、同胞的平等自由。這是我個人的自我期許,也是我們應有的共同願望!

  也因此,我們孫文學校之後的任務,就是為了台灣的未來,我們必須盯緊台灣現在的政客,提防與揭破國民黨內高層與台灣政客們對美國卑躬屈膝、交出主權的事實。我們必須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弘揚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先生的理念,全力向“台獨史觀”、“去中國化”的逆流挑戰,為捍衛中華史觀、中華文化而努力,推動兩岸的對話溝通,致力兩岸和合的民族大業,並堅決反對台灣朝野政黨的被殖民心態,不與美國同謀做阻擋中華民族復興的絆腳石,把兩岸和平的未來牢牢抓在自己的手上,而不是任由美國決定台灣的命運,這也是我對我們未來工作的許諾與承擔!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3月號,總第315期,P11-16)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