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大足石刻,尋找不曾遠去的身影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10:40:07


3月27日,遊客在大足石刻景區參觀。(圖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梁思成坐在石凳之上,手搭拐杖,微微抬頭,凝視著眼前的摩崖造像。

  這是一張拍攝於84年前的照片。1940年1月,38歲的梁思成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來到中國西南調查古建築。他們發現了這些遺落在大足北山荒野中的石刻。梁思成在石刻前的身影,被同行人拍下,成為大足石刻最早的影像記錄之一。

  7年後,梁思成在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介紹了此次調查成果。這是國際學術界第一個關於大足石刻的報告。

  此後,隨著考古研究深入,大足境內先後發現上百處、共5萬餘尊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的歷史輪廓也逐漸清晰:始建於初唐,至兩宋達鼎盛,集儒、釋、道三教造像之大成,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5處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紀至13世紀世界石窟藝術的最高水平。

  1952年,大足石刻文物保護機構成立,開始系統科學保護大足石刻。當年,北山石刻保護長廊啟動建設,北山石刻上方加蓋了擋雨的頂棚;1961年,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成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5年,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竣工;2019年,《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填補了國內石窟寺編寫出版大型考古報告的空白……

  一個個載入大足石刻史册的事件,見證著一代代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者“擇一事、終一生”。他們守護“國寶”文物的身影,幾十年來從未遠去。

  近90歲高齡的郭相穎,也曾在梁思成注視的造像前留下身影。1974年,在大足縣文管所工作的郭相穎來到北山守護石刻。上山參觀的遊客少,十天半月不見人影,喜愛繪畫的郭相穎,就一龕一窟描畫佛像,為文物建檔。歷時十年,郭相穎完成了一幅20多米長的手繪畫卷,畫下了北山和寶頂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成為大足石刻的珍貴歷史存檔和直觀展示,助力大足石刻成功申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