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24-05-04 11:52:48


《同道中國: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 劉 寧 著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
  中評社北京5月4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韓愈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巨人,在文章史上,他是深受推崇的古文宗師,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詩文大家歐陽修景仰韓愈,在談及當時士人追慕韓愈的盛況時曾雲:“學者非韓不學。”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稱韓愈“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在他看來,韓愈以古文為天下立法,是文章宗師,更是精神的立法者。如此尊崇的評價該如何理解?韓愈古文有著怎樣的獨特之處,為什麼能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千載?

  筆者近日出版的《同道中國:韓愈古文的思想世界》一書,嘗試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解答。

 中唐時局與儒學普遍性重建

  要瞭解一個人物,需瞭解其所處的時代。韓愈所處的中唐,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時期。安史之亂打破了唐王朝的和平安定,使社會陷入兵連禍結、經濟凋敝、財政窘迫、民生動蕩的種種危機之中。彼時,作為中華文明精神內核之一的儒學思想,也遭遇了危機。

  韓愈及其同時代的有識之士,都對時代困局深感憂慮。有的人認為社會矛盾叢生,是由於制度不立、法治不明,主張加強制度建設。如杜佑編纂二百卷《通典》,匯編歷代制度施設,期望為當時的社會治理提供參考。杜佑和柳宗元等人還提出要探索“理道”,即治理之道。但是,制度並非萬能,韓愈友人張籍感慨:“今天下資於生者,咸備聖人之器用,至於人情,則溺乎異學,而不由乎聖人之道,使君臣、父子、夫婦、朋友之義沉於世,而邦家繼亂,固仁人之所痛也。”這就指出,時人雖然遵循著聖人設定的禮儀制度,但內心已經不信聖人之道,人倫道德的衰敗是邦家繼亂的根本。

  中唐儒學所面臨的危機,突出的體現是忠孝觀念在維繫人心上日趨乏力。唐王朝作為統一的王朝,其賴以維繫的精神力量主要來自儒家的忠道與孝道。這是漢代在統一王朝格局下所確立的安邦之道。安史之亂後,藩鎮叛亂頻仍,令忠道無比脆弱。隨著科舉制推行,為官之人常遠走他鄉赴任,令孝道的踐行也面臨挑戰。在士人生活中,孝親與仕宦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韓愈《送楊少尹序》曰:“中世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於歸。”因宦而游,以官為家,這種現象的流行必然帶來社會對人倫的重新認識。人們不得不在親情之外,與社會成員建立更廣泛的聯繫。朋友之情、同僚之情的意義凸顯出來。此時,忠孝凝聚力的減弱,也襯托出佛教教義的區別。佛教主張眾生平等,突破家族血緣、身份地位等種種現實的束縛,體現出普遍性的關懷。加之社會動蕩,百姓尋求避世與內心安寧,使得佛教影響力日盛。儒學如果不能重建其普遍性價值,就很難與佛教的影響力抗衡。這是中唐儒學面對的重大挑戰。

  韓愈積極地回應了這個挑戰,其復興儒學的綱領性篇章《原道》,開篇即提出“博愛之謂仁”。《原道》全篇,也流露著儒學為“天下公言”的氣象。韓愈提出,聖人的“博愛之仁”,就是關注所有人的人生日常,為所有人建構一整套安頓身心的禮儀制度,“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這讓作為“天下公言”的儒道,呈現出強烈的普遍性關懷。對於倡導兼愛之論的墨子,韓愈並未如孟子般拒斥,其《讀墨子》認為孔子的泛愛博施與墨子的兼愛,彼此可相為用。如此的“孔墨相用”,表露了韓愈追求儒學普遍性的強烈心聲。韓愈認為,當儒家倫理成為絕對信念和內在責任時,對它的踐行就不再受時局左右,而成為士君子自我實現的內在追求,成為人之為人的絕對意義的體現。在《原毀》中,他談到古之君子以聖人為法的原因,在於“‘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他認為,對儒家倫理的追求,應該是基於人之為人的價值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儒學成為更具普遍性的精神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