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海高危期的症結點何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2-28 17:12:27  


陳水扁力推入聯公投,文章認為,中美著力點都不多。(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日前表示,2008年5月前,台灣政局不但複雜多變,而且陳水扁還有可能變本加厲,給台海局勢帶來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陳子帛今日在聯合早報撰文指出,這些話語代表著官方的判斷和結論,一是複雜多變,二是諸多不確定,三是什麽事都可能發生,所有的關注點集中在入聯公投之上。這和以往的表述相比並沒有太多新意。

  但與此同時,來自大陸另一種說法是,台灣政局的錯綜複雜,與兩大陣營的選舉策略和布局息息相關,認為由於大陸處置得當,陳水扁的台獨時間表被打亂,台海和平的穩定得到維護,兩岸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勢頭不會改變。

  文章說,很明顯,這兩種表述互為矛盾,但可以看出北京的判斷邏輯,即台灣目前的紛亂和即將展開的兩大選舉有關,對陳水扁將如何變本加厲無法准確把握,因此才會對日漸增多的不確定產生焦灼和焦慮。

  至於說大陸方面措施得當,似乎是希望外界明瞭,北京迄今為止還沒有隨扁起舞,是明智的選擇。此外,借助華盛頓對陳水扁持續施壓,北京“雖不滿意但還能接受”。

島內選舉凸顯統獨之爭

  在時間點上,近期以及2008年台灣政局以及兩岸關系有以下的特點和意義:

  首先,台灣政局發展始終圍繞著選舉以及2000年以來政黨輪替過程的跌宕,民進黨力爭維持執政優勢,在野的國民黨則希望奪回執政權,這就决定了台灣選舉有一般政治博弈的特點,同時也展現出因為政治環境狹窄,兩大陣營狹路相逢的决戰態勢。更重要的是,由於選舉結果將牽動兩岸關系格局,過程就顯得更為激烈。

  其次,2000年之後,台灣政權首度由主張台獨的分裂勢力所掌握,使其後的任何重大政治發展拐點總凸現出所謂的統獨之爭、維持現狀和改變現狀之爭。這種爭議在選舉過程中缺少實質意義,充其量只是族群和選舉資源的凝聚和動員,但在兩岸關系以及中美關系的戰略棋盤上,卻隨時能挑動起國際社會敏感的神經,刺激中美兩大國之間的互動,波及區域安全和穩定。外部因素對台灣政局的影響,在關鍵時刻表現得極為直接,甚至會産生諸多意想不到的邊際效應。

  再次,擅長選舉的民進黨,在擁有執政優勢和行政資源之下表現尤其突出;而作為威權時代象征的國民黨,盡管在過去八年間努力朝本土化、在地化轉型,但因為背負著沉重的曆史包袱。在博弈過程中總處於被動,無法掌握選舉議題的主軸。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攻防,加上被人詬病的惡質選舉文化,也使得這次選舉過程充滿爭議。從長期存在的賄選現象、樁脚文化,乃至各種官司的旋踵出現,一階段投票或二階段投票爭議,入聯公投的推出,更將北京和華盛頓卷入,並極大程度地為政治選舉動員所用。涉及馬英九特別費案的定讞結果,也屬於這個範圍。

  在喧嘩之中,我們依然記得,被視為“台獨教父”的李登輝曾公開表示,北京奧運會前後及至上海世博會之前,台灣若無法脫離中國大陸,則台獨無望。我們也清晰記得,某位美國智庫曾很冷靜地羅列出三十多種台灣獨立的可能性之後,得出的結論是,任何一種台獨模式的實現前提,並不是美國的介入和鼓勵,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和多數民衆的接受和同意。

中美著力點都不多

  這就告訴我們,北京這些年的處置得當,包括盤馬彎弓惜不發的一以貫之,挑釁中持續保持冷靜的難能可貴,針對突發性事件和不可預測諸多變數的處理過程,注入了更多的科學决策成分,逐漸摸索出中美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共同管理”框架,還有更多的柔性政策訴求,等等。

  文章指出,但也不能不承認,北京目前呈現的自信和從容,多多少少也暴露出處理台灣問題的諸多盲點和力所不逮。“力所不逮”在於北京對台灣政局的政策影響力處於遞减過程,力度的把握以及實質效果不盡人意,甚至還有明顯的反作用。

  文章表示,必須承認,北京借助美國之手對陳水扁以及民進黨走火入魔、鋌而走險的阻止和施壓,是所有危機處理過程的亮點,北京涉台决策系統對來之不易的聯美治扁框架和模式評價是正面的。但也不能不意識到,從2004年至今,美國能够做的、可以達致的效果有限,以至出現言而無行、虛應故事,甚至指稱白宮對陳水扁依然網開一面、高舉輕放的批評。

  外界觀察中,北京現階段所有的“忍辱負重”,階段性目標恰恰是為了爭取讓北京奧運會平穩順利進行。這一切不僅為美國白宮洞悉,更為陳水扁玩弄於股掌之中,“陳水扁們”洞察北京無意在奧運會之前對台采取任何非和平方式的對應和處置,華盛頓充其量也就是布什總統公開斥責,口頭示警,難有危及台灣實際利益的動作。

  因此,陳水扁在特支費案、去蔣化、正名、去匾以及入聯公投等議題設定中,不斷吸納政治能量,獲得了凝聚鐵票的效益。在北京和華盛頓公開施壓和嚇阻過程中,他不斷營造悲情氛圍,激發親綠和中間選民的反彈情緒。中美對台危機管理給陳水扁留下的夾道,加上國民黨的應對無力,給陳水扁和民進黨累計最後衝刺的動能。平心而論,他到現在失分不多,反而是北京和華盛頓自覺和不自覺地陷入欲罷不能、進退兩難的境地。華盛頓只是盡了人事,人們批評其消極被動,著力點有限,並不為過。但北京何嘗不是?

接近戰略攤牌的臨界

  文章認為,高危期的判斷只能證明北京在現階段政策運作有某種程度的難以適從,現時的主要對應措施只是起到緊急刹車或者加大油門的作用,處置得當則是相對於過往動輒惡語相向,企圖恐嚇,徒增反感而言。究其實,症結點在於:

  入聯公投已經被定性為變相的“法理台獨”,一旦通過就是邁向“法理台獨”危險的一步。我們的關注點是,入聯公投一旦通過,北京依然還是言多於行嗎?如果言行並重,非和平方式的主要手段又將是什麽?美國准備怎麽介入,是袖手旁觀,還是再造一次類似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機?

  文章指出,入聯公投即便未能通過,卻極有可能成為台灣任何一個重大政治過程的持續話題,要點不在以什麽名稱入聯,而在於公民投票一旦成為台灣社會表達政治意願的常態,它給北京當局帶來的政治沖擊遠遠超過入聯本身,影響深遠且廣泛。

  高危期不在2008年5月之前,而在5月之後。馬英九一旦被判定有罪,那就是國民黨和藍營的高危期,影響的是選情結果。入聯公投通過與否,如果只是為選舉服務,則其危害性仍然在可控範圍。我們關注的,除了它的確具備了邁向“法理台獨”危險的一步之外,今後的台海關系互動,越接近戰略攤牌的臨界,主體認同和公民自主性帶來的困擾,或許比現在還要多得多。

  如果這就是高危期,或者是化解與加劇高危期的症結點,那還需要做些什麽呢?

    相關網址: 北京總結:陳水扁“台獨”時間表被打亂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