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月刊: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教師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00:03:01  


 
  愛國主義教育,在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及中職教育階段,可融入常識科和綜合人文學科、生活與社會科、通識教育科、歷史科等學科教材編寫和教育教學,在高等教育階段,可與哲學社會科學相關專業課程有機結合;開發微課、微視頻等教育資源和在線課程,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機器學習、大數據等新技術,創作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戲劇、網絡文學、動漫、有聲讀物、網絡遊戲、手機遊戲、短視頻等新作品,應用社交媒體、視頻網站、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傳播平台,增強對台灣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建立健全教材和培訓項目評審制度,加強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監督。

  第三,以“群際接觸”理論為指導,擴大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

  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惡意誤導、誣衊、抹黑、貶低,廣大台灣青少年對中國歷史及發展現狀、中華民族演變、優秀傳統文化等缺乏正確認知。群際接觸,可獲得新信息,澄清錯誤信息。台灣青少年到大陸游學、就讀、就業、創業,提升對國家的情感體驗與理性認知,消弭對“一國兩制”和涉台政策的誤會,增強民族認同,促成價值觀的裂變,由“小確幸”轉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現代化國家建設所賦予的“強自豪”,實現由法理回歸到人心回歸。比如台灣青年教師已“用腳投票”西進大陸發展,是自發性“理性選擇”,加上惠台政策支持,產生“自我認同”“自我肯定”,融入大陸生活圈後,將會內化、升華為“民族認同”⑦。

  (二)以“閩南文化+學科/專業+教師教育+兩岸交流”構建契合兩岸融合發展需求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在反制“文化台獨”的鬥爭中,必須堅持“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相結合,必須堅持學理批判與實踐鬥爭相結合,更必須堅持海峽兩岸的教育融合發展,打牢兩岸融合發展、祖國完全統一的先行性、基礎性工程。這有賴於培養契合兩岸融合需求、具備價值觀引領能力的愛國教師隊伍,引領、催化台灣教育環境的裂變。

  第一,閩南文化具有服務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戰略價值。

  閩南文化、閩南話是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基礎與語言環境,作為獨特紐帶,可減少民眾溝通障礙,以眾多共同歷史記憶維護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⑧。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 17 年半,深諳閩南文化戰略價值,指出“台灣除了原住民,大陸去台的以閩南地區為主,講的就是閩南話。血緣相親,文緣相承。閩南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借鑒將教育嵌入文化中的理念⑨,發揮閩南文化獨特的兩岸心靈契合功能、潤滑劑效應,發揮“文以載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培養“富有家國情懷、精通閩南文化、善於價值引領”的海峽兩岸教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