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所想到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9-10 11:58:01  


  中評社北京9月10日訊/今年,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中魯迅文章的消失引發輿論紛紛。學者景凱旋就此撰文《從“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所想到的》,作者認為,“魯迅退出語文教材”是個偽話題,由此引發的爭議不在語文教材,而在說不盡的魯迅。

   今年,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更換了一些課文,其他作家的文章被更換,似乎沒有多大異議,但魯迅文章的消失卻引發輿論紛紛。儘管出版社作出解釋,只是七年級上册去掉了魯迅文章,其他年級的課文中都還有。“魯迅退出語文教材”其實是個偽話題,但吊詭的是,這個偽話題在當下卻是個真話題,網絡上由此展開“你支持教材删除魯迅文章嗎”的調查,許多人參加投票,便是一例。

  魯迅作品是不是優秀的文學?他的作品能不能選入中學教材?據我所知,許多不喜歡魯迅的人,也承認他的小說、散文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我個人的回答自然也是肯定的。不過,我的觀點與許多人有所不同。即使在只能讀毛澤東著作和魯迅作品的文革年代,我從魯迅作品中感受到的既不是他的不寬容,也不是他的批判意識或戰鬥精神,而是他對人性的感受。

  對我來說,魯迅的文學性作品不是匕首和投槍,而是苦悶的象徵,是在悲劇的人生中給人以反抗絕望、反抗黑暗、反抗孤獨的存在審視。删除他後期那些非文學的雜文,這在今天大家都能理解,這裡不想多置評,但他的小說、散文被選入中學教材,今天的學生們能夠理解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需要理解什麼是文學,理解青少年的心理。

  文學的職份是這樣的:個體經驗永遠是有限的,文學則提供了更廣大的經驗,而許多人最初往往就是通過文學去理解世界的。問題在於,語文課本需要選用經典文學作品,而經典文學作品描寫的大都是不完美的人生,這是近代以來的文學觀念所決定的。如果不想讓學生認識到真實的人生,那就只能選用心靈雞湯式的文字。可是,今天的中學生們的內心真的就那麼簡單,不能感受複雜的事物嗎?還是我們本來就想要按照教材把他們培養成簡單的人?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