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慈善調查:做公益從富人回歸平民

http://www.CRNTT.com   2013-09-24 11:48:38  


 
慈善組織官員:2012年中國人心靈叩問進入高潮

  “2012年,中國人的心靈叩問進入高潮期。”何道峰說,這些叩問包括:掙錢越多就越幸福嗎?生命的真正意義是什麼?為什麼世界有這麼多的不公平?我們每個人能為這個社會與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實現做些什麼?

  此時此刻,2012年的宏觀環境已然不同,中國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而城市化水平也首次超過50%。社會心理必然要與之呼應。 

  會不會“轟轟烈烈、原地踏步”?

  在慈善公益領域,政府作出了大幅度改進。

  當總結郭美美事件之後的史無前例大討論時,王振耀曾提出這樣的遺憾:“我們還缺乏管理現代慈善的結構,而行政管理層面缺乏協調功能,誰說了都算,誰說了也都不算。”“容易形成轟轟烈烈、原地踏步的傳統格局。”

  事後的事實說明,整個黨政系統,對慈善危機迅速作出了反應。比如,因為“千分一”稱號問題,坤叔助學團體與東莞當地的登記機關僵持不下,時任省委書記汪洋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轉變觀念,努力成為社會公益和社會慈善事業發展的助推者,而不是障礙。隨後,“東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注册成功。東莞市民政局局長楊東如表態:“我們要降低等級門檻,對一些不涉及政治問題的名稱,能批的就批,批了以後,考慮如何加強管理,採取有力措施,滿腔熱情地培育、發展社會組織。”

  2011年以來,廣東、上海、北京、山東、雲南、鄭州、深圳等地政府,持續推出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新政。

  2013年3月,國務院發布決定:慈善公益等四類社會組織無須業務主管單位,在民政部門直接登記。

  2012年,廣州、上海先後正式實施募捐條例,為中國公募權放開與加強監管開了先河。北京市政府提出公務人員逐步退出公益慈善組織,形成平等競爭的社會公益主體。深圳市政府取消市民政局與市慈善會的行政隸屬關係,實行政社分離。

  2012年7月,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表示,不再指定接收捐贈的救災慈善組織。以汶川地震救災為例,760億元捐款近50%捐給政府,30%捐給紅會和慈善會系統,只有20%通過市場化的社會公益組織,致使在救災款使用過程中76%又流回政府,成為二次稅收和政府用款,使公益精神和功能因之流失。李立國部長表示,這種壟斷局面有望得到改變。

  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推動社會公益組織發育,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寧波、太原等地已建立了20多個社會組織孵化器,以幫助初創的社會組織解決登記、辦公、培訓等問題。

  慈善新“氣候”帶來了什麼

  無論是經濟基礎,還是行政邏輯,抑或是大眾共識,都在2011年以來發生了顯著改變。由此,慈善公益形成了新“氣候”。

  它會結出什麼果子呢?

  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說,2012年的特點是“微公益”遍地開花,“隨著公眾的反思及微公益的興起,以此為契機將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拉回到正常軌道上來。”

  公益是慈善的更進一步,而“微公益”則將慈善、公益從富人、權力機構手中,通過互聯網聚少成多的功能,轉變為平民慈善、人人公益。

  根據新浪“微公益”官方微博視頻宣傳資料數據,2012年,“微公益”已經與300個公益組織合作,1000個項目得到網友支持,6000餘人獲救助,募款總額達到670萬元。此外,其他主要門戶網站還各自有自己的微公益平台。

  在這個領域,我們注意到了“鋼子”(見本期《神秘捐者“鋼子”軌跡》)。

  這位始終沒有公開姓名的網友,在2013年突然出現,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中占據遙遙領先的捐款第一名位置,他是第一個在微公益上捐款100萬元的人。“微公益”網站上顯示,在這個平台上,截至9月12日,“鋼子”迄今已經捐助過263個項目,累計捐款420萬元,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傳播和分享,帶來2萬人捐款,共募款896萬元,他分享了435次微薄,影響86萬人開始關注公益。2013年9月,他對思源工程的1億元捐贈,展現了他的實力。

  “鋼子”並不是聖人,他承認自己有可笑可嘆的過去,也不避諱對車、對各種奢侈品的追捧,他的捐贈行為爭議不少,但他的捐款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映照了徘徊谷底的中國慈善正在發生變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